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的建立


    在內蒙古實現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的過程中,按照中國共産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1949年的《共同綱領》,對區內具備自治條件的其他少數民族實行自治,是進一步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內容。
    1951年10月1日,鄂倫春族自治旗成立。它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縣一級建制的少數民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盟東北部,嫩江西岸,大興安嶺東南坡的深山密林中,全旗面積5.988萬平方公里,93%以上是森林,自古以來鄂倫春人就聚居生活在這裡。鄂倫春族是自治區人數最少的一個少數民族,解放前深受中國歷代王朝和政府的壓迫及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屠殺,災患頻仍、貧困交加,瀕於民族滅絕的境地。人口不到1千人。他們居住在興安嶺的大森林中,善騎射,以狩獵為生,過着漂泊不定的游獵生活,其生産力極其低下,保持着原始公社的殘余,實行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制度。解放後,特別是建立民族自治旗以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注鄂倫春族人民的生産、生活的改善,幫助他們改變過去漂泊不定的游獵生活,實現定居,由單一的狩獵生産向兼營種植業、養殖業的獵農生産過渡。1958年,鄂倫春族人民全部實現了定居,生産、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國家還對整個民族人口實行免費醫療,從而使鄂倫春民族迅速興旺起來。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族人口951人,鄂倫春旗僅797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呼盟鄂倫春族人口猛增到2 753人,鄂倫春旗也發展到1 858人。40年間人口總數增長了3倍多。解放前基本上處於文盲狀態的鄂倫春獵民,現在中小學遍佈城區、獵鄉,全旗學齡兒童全部入學,青少年已普及初中教育;國家對小、中學生全部實行助學金制度;已培養出近百名大專院校畢業生,涌現出了本民族的教師、作家、工程師、醫生、藝術家、優秀運動員等各行各業人才。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一代的鄂倫春人更是觀念更新,1988年以後,發展多种經營,建立起30多個集體和個體農場,農田面積擴大到3萬多畝,每年交售商品糧250萬公斤。1996年初,全旗實行“禁獵”,獵民徹底告別了狩獵業,掌握多種科學技術,出現了一批獵民種糧大戶和各種專業戶。1996年,獵民的人均收入達到1 736元,比禁獵前的1995年增加近600元。4個獵民鄉都通電,安裝了程控電話,有了電視轉播&。電視、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進入尋常獵民家。
    現在,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阿里河已形成該旗的中心城鎮。同時還有大楊樹、甘河、克一河、加格達奇、吉文等森林工業城鎮,成為重要的森林工業基地之一。鐵路和公路四通八達,大量的木材源源不斷地從這裡運往祖國各地。鄂倫春人已徹底擺脫了貧困落後,結束了原始封閉狀態,走向全區,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在短短的半個世紀中跨越了幾個歷史時代。
    1956年,為進一步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內蒙古黨委通過調查研究,根據原來的索倫、通古斯、雅庫特民族的意願,決定統一民族稱謂為鄂溫克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年8月1日,鄂溫克族自治旗正式成立。該旗位於大興安嶺西麓,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東南部。全旗土地面積1.86萬平方公里,一半多是廣闊的草原,面積達1.19萬平方公里。其次是茂密的森林。鄂溫克族在解放前主要從事游獵畜牧業。人口不到5 000人。解放後,鄂溫克族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民族自治權利。旗的主要領導均由鄂溫克族人擔任。該旗確定“以牧為主,農牧結合,多种經營”的生産建設方針,牧業生産穩步上升,工業也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口興旺。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巴彥托海鎮,以及紅花爾基、伊敏河鎮現已成為草原上的新興城鎮。民族人口1990年達到22 821人,增長4倍多。該旗大學本專科生有385人,中專生627人,有各類專業技術職稱的1 336人,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任領導職務的有401人。改革開放以來,自治旗發揮資源優勢,根據實際情況,把全旗劃分為奶牛、乳肉兼用牛、牛羊並舉3個專業區,向專業化、區域化發展,成為自治區第一個突破提供萬噸商品奶的旗。1998年,全旗國內生産總值達11.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33億元,實現自給有餘。牧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 916元。全旗牲畜頭數達到52.5萬頭(只),牛的總頭數達12.2萬頭,牛奶産量4.35萬噸,居全區旗市之首。全旗已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産,其牧草還遠銷到日本。該旗除地方工業外,還有國家興建的現代化的大雁煤礦和伊敏河大型露天煤礦。
    1958年8月15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也正式成立。達斡爾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主要從事農業的民族。該旗位於大興安嶺南麓、嫩江左岸。全旗面積為1.1萬平方公里,南部為平原和水草豐美的草原,北部為資源豐富的山區。自治旗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尼爾基,達斡爾語是“繁榮”之意。解放前,達斡爾族曾譯稱達呼爾、達古裏、達呼裏、達古兒、達烏兒等;民國時期稱達斡爾蒙古,被視為蒙古族。1956年4月國家正式確認達斡爾族的族稱。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和黑龍江、新疆等省區。1953年其人口為48 000人,呼盟有19 044人;1990年全國為121 357人,內蒙古呼盟有65 378人,佔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52.8%;其中莫旗為26 289人,其餘分佈在海拉爾市、扎蘭屯市、牙克石市、鄂溫克旗、鄂倫春旗、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旗等10多個市旗。人丁興旺是解放後達斡爾族繁榮的重要標誌。自治旗成立後,工農牧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經濟、文化發展,人口興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自治旗重新確立了“農牧結合,多种經營,全面發展”的生産建設方針。根據自然條件,把全旗劃分為5种經濟類區,以充分發揮優勢。以農業高産穩産聞名遐邇,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旗)和國家100個售糧先進縣(旗)之一,199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旗)。尼爾基、紅彥、漢古爾河、哈達陽、寶山等發展為該旗繁榮的城鎮。1997年全旗實現國內生産總值9.64億元,財政收入1.08億元,工業總産值實現1.48億元,糧食總産量達5.25億斤,躋身全國糧食生産百強縣行列,城鄉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 473元,農民年人均收入2 389元。
    自治旗素有“曲棍球之鄉”的美譽。該旗曲棍球隊自1978年以來,曾19次奪得全國冠軍,並代表國家到國外出訪,1987年榮獲第六屆全運會金牌。
    這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的建立,是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內蒙古的進一步貫徹落實,有力地增進了自治區內各民族的團結和自治民族內部的團結,實現了這些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為他們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王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