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它的基本點是正確的,反映了全國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普遍願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內蒙古黨委運用多種形式組織了聲勢空前的學習宣傳總路線的活動。主要領導幹部親自率領宣傳總路線與生産檢查團,深入到8盟2市宣傳檢查,鼓舞了全區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同時也成了發動“大躍進”的思想動員。
隨着全國“大躍進”運動的逐步升級,自治區也提出了工農牧業高指標的躍進計劃。這些計劃都是在貫徹中央成都會議批右傾保守思想的形勢下提出的,是脫離實際和違反經濟規律的冒進計劃。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後,工業基礎薄弱的內蒙古也開始了全民大辦工業、大煉鋼鐵運動。以所謂“先土後洋,土洋結合”,“先小後大,大中小結合”,“邊建廠,邊生産”等辦法,全區到處建工廠,開礦場。當時報紙報道自治區以每天建成2
00 0多個廠礦的速度“飛躍”發展,一個月建成7萬個工廠。為完成中央規定的鋼鐵産量指標,自治區從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動員了70多萬人投入了鋼鐵大戰,書記帶頭,全民動員,土法上馬建起了105個小型鋼鐵廠和3萬多個土高爐。在一切為了鋼鐵的口號下,從領導到群眾都夜以繼日地戰鬥在煉鐵爐旁。當年宣布産鋼1.38萬噸,鐵8.83萬噸。後實際核實真正生産鋼為0.7萬噸,鐵為5萬噸。各地虛報的産量幾近半數。實踐證明“大煉鋼鐵”得不償失,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破壞了工業內部的比例關係,造成了國民經濟嚴重的比例失調。
與此同時,農牧業也搞了“大躍進”運動。全區自1957年冬季就大搞了興修水利和積肥運動。一方面反映了農民改變生産落後面貌的巨大熱情,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和浮誇風。如1958年全區增加灌溉面積浮誇虛報竟達48%。甚至於提出基本田畝施肥5萬斤,衛星田畝施肥10萬斤,一般田畝施肥萬斤以上;基本田深翻1尺以上,衛星田深翻地3尺以上;糧食總産量要翻一番,平均畝産量千斤以上等脫離實際,違反科學的指標。因此根本無法完成,浮誇風盛行起來。1959年提出糧食單産、總産的浮誇非常驚人,總産量要比1958年翻一番,達到256億公斤。竟出現了小麥畝産達到3 187斤,水稻7 163斤,玉米7 445斤,馬鈴薯38 273斤等等令人難以置信的報道。1958年,自治區公布的農業總産值達18.4億元,比1957年增長55%,後經核實為15.6億元。虛數竟佔總數的17.9%;糧食總産量為118億斤,比上年增長1倍;實際總産量僅為96.5億斤,虛數21.5億斤,佔總數的22.2%;牲畜頭數為2 430.4萬頭,虛數為16.6萬頭,佔總數的0.67%。
大躍進導致了浮誇風,浮誇風脫離實際,違反經濟規律,破壞工農牧業生産的正常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1958年初,毛澤東從大興水利為特點發展農業生産的需求,提出農業社小社並大社的建議,並由中央作出相應的決定。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並社形成高潮。8月上旬,毛澤東在各地視察過程中,採納了人民公社的名稱,接着在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作出了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在農村建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農商學兵互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其特點是“一大二公”。於是全國農村一哄而起到10月底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內蒙古的農村、半農半牧區也一哄而起辦人民公社:8月底全區已有50多個人民公社,9月10日就達到456個,9月底達到803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全區的農村、半農半牧區全部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公社實行“一大二公”,即公社規模大,小者200戶,大者1.3萬戶,平均為2 360戶;生産資料歸公社所有,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一體”的體制,而且不切實際地大辦公共食堂、託兒所、幼兒園、縫紉組、幸福院等。於是颳起了以“一平二調”為特徵的“ 共産風”以及高指標、高估産、高用糧等浮誇風。
內蒙古牧區由於實行“穩、長、寬”的方針,直到1958年7月才基本實現了牧業合作化。在農村大辦人民公社的高潮中,自治區黨委採取謹慎的態度,沒有與農區同步實行公社化。直到1959年1月,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發現並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後,才將2 000多個牧業生産合作社並為158個人民公社,“共産風”、“浮誇風”的影響不大,破壞較小,採取有利於生活、方便牧民和自願原則的多種形式,採取多種方式的計酬辦法,實行按勞分配,社隊兩級管理,生産隊是一級核算單位,減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的損失,畜牧業從1958年到1962年連年增産。牲畜從1958年的2 624萬頭(只)增加到1962年的3 497.3萬頭(只)。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使自治區的積累資金消耗殆盡,元氣大傷;嚴重的浮誇風,給領導和群眾造成對經濟形勢的錯誤判斷和指導工作的嚴重失誤;高徵購使人民生活難以安排,生産受到極大的影響;“共産風”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浮誇風”又嚴重地敗壞了黨風,極大地損害着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
(王德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