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與鞏固人民政權
解放初期,在內蒙古西部和平解放的綏遠省和阿拉善旗、額濟納旗進行了民主政權的建設。
綏遠省和平解放後,毛澤東主席提出綏遠不搞軍事管制,成立軍政委員會,直屬中央人民政府領導。1949年12月27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成立。1950年1月,綏遠省人民政府和國民黨綏遠省政府進行合併,新的綏遠省人民政府成立。
在綏遠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迅速對省以下舊政權進行了改造。通過改造舊政權,全省各盟、旗及專署、市、縣、區人民政府先後成立。從1950年下半年起,全省普遍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發揚民主,加強人民民主政權建設。接着,在旗、縣、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又在鄉村和城鎮街道普遍開展廢除國民黨政權的保甲組織,建設基層民主政權。經過半年時間,在農村共廢除1 484個保,建立了849個行政村的基層民主政權;在城鎮建起37個街和290個閭的基層組織。廢保建政工作的完成,標誌着綏遠省人民民主政權建設取得成功,實現了地區解放區化。
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後,由寧夏省軍管會幫助組建了阿拉善旗人民政府。在此基礎上,1950年3月經中共寧夏省委批准成立了阿拉善旗蒙古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額濟納旗和平解放後,於1949年11月5日成立額濟納旗自治區人民政府,由甘肅省管轄,1951年劃歸寧夏省管轄。隨後,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的基層鄉,蘇木(村)逐步建立起人民政權。至此,內蒙古地區的人民政權建設工作全面完成。
與此同時,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與改造。1949年1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省軍區領導機關遷至歸綏。隨後,起義部隊領導機關與解放軍綏遠省軍區領導機關進行了合併。1950年1月1日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省軍區,傅作義任司令員,薄一波兼政治委員。在綏遠省軍區的領導下,將起義部隊的16個師、旅約8萬人的正規軍和保安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37兩個軍和一個騎兵第4師。
在整編起義部隊的同時,綏遠省軍區從1950年2月開始組織起義幹部學習班,進行思想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覺悟。與此同時,在起義部隊中建立政治工作機構和政治工作制度,專門抽調1 900多名解放軍政治工作幹部到起義部隊中開展政治工作,執行團結改造起義部隊的各項任務。在起義部隊中建立解放軍的集體領導制度,在團以上各級建立軍政委員會,在營、連設立軍政領導小組,實行民主集中制;在部隊官兵中宣講中國共産黨對起義部隊團結改造的方針,宣傳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建軍原則,進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擁政愛民的教育。
1950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綏遠起義部隊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董其武任司令員,高克林任政治委員。12月22日,該兵團奉命開赴河北衡水地區進行整訓。經過一年時間的學習和改造,逐步實現了起義部隊解放軍化。
綏遠省和平解放後,殘存的國民黨特務分子和土匪合流進行瘋狂的搶劫和破壞活動,給剛剛建立的人民政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造成極大危害。從1950年1月開始,綏遠省開展了大規模的剿滅土匪和肅清國民黨特務分子的鬥爭。到8月,解放軍剿匪部隊經過艱苦奮戰,共斃、傷、俘土匪6 813人,繳獲各種槍支5 642支,各種子彈10萬餘發。全省範圍內的土匪基本肅清。與此同時,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共破獲各種特務組織30多個,逮捕特務骨幹分子600餘人,投案自首的特務骨幹200多人;繳獲各種長短槍246支及電台41部。剿匪肅特鬥爭的勝利,穩定了社會秩序,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清朝、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時代,在內蒙古設省置縣,實行旗縣並存、蒙漢分治,不僅使蒙古族人民受到雙重的剝削和壓迫,而且直接導致了農牧矛盾和蒙漢民族間的糾紛。為了妥善解決這一重大歷史問題,中共綏遠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承認歷史,照顧現實,解決問題,達到團結”的原則。分別制定了結束綏西、綏中、綏東地區旗縣並存的實施方案,並付諸實施。直至1955年春,綏遠地區延續多年的旗縣並存制度徹底廢棄,實現了民族平等,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各項事業的發展。
1953年7月,內蒙古各地開始分批進行基層選舉,直至1954年3月選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各族各界代表。蒙綏合併後,於7月27日至8月4日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開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來自全區各條戰線的367名各族各界代表出席。大會討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通過了《關於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聽取並討論了政府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烏蘭夫、蘇謙益、傅作義、奎璧、王再天、王鐸、特木爾巴根、烏蘭、周北峰、劉秀梅、胡和勒泰、王殿興、噶喇藏等13人為內蒙古自治區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1955年4月,在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選舉産生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烏蘭夫當選為主席,蘇謙益、楊植霖、奎璧、哈豐阿、王再天、孫蘭峰、王逸倫當選為副主席。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民主政權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內蒙古各族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標誌。
(慶格勒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