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
一、內蒙古騎兵與自衛解放戰爭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産黨在大力開展內蒙古工作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建立蒙古民族武裝,並將其視為蒙古民族解放運動勝利發展的重要保證。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後,根據中共中央及有關中央局的指示,立即着手建軍工作,於1945年12月組建了蒙古騎兵獨立旅等部隊,在察哈爾盟開展武裝鬥爭。與此同時,內蒙古東部各盟旗的蒙古族武裝也與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團結合作的關係。1946年4月,內蒙古自治運動實現了統一,內蒙古解放區各武裝部隊統一整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在自治運動聯合會和八路軍有關軍區的領導下進行自衛解放戰爭。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同時組成內蒙古軍區、烏蘭夫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騎兵第1、2、3、4師、第11、16師,卓索圖盟縱隊及3個獨立團等,兵力達2萬餘人。1949年5月,內蒙古騎兵部隊以5個師的建制正式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部隊擔負着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消除匪患,保衛解放區,保護地方民主建設及各項民主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務,並多次奉調開赴東北、華北戰場,配合解放軍主力浴血奮戰,給敵軍以沉重打擊。全面內戰爆發後,各部隊開展了廣泛的遊擊戰爭,機動、靈活地打擊進攻的敵軍和叛亂武裝,挫敗了國民黨軍隊企圖分割包圍各解放區的戰略計劃,逐步收復了內蒙古中、東部解放區。戰鬥在鄂爾多斯高原的伊盟蒙漢支隊在艱苦的遊擊戰中得到不斷壯大。1947年,騎兵第1、2師參加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的攻勢作戰,第11、16師粉碎了敵軍對錫察解放區的多次“毀 滅掃蕩”,1948年,騎兵第1、2師投入包圍長春、瀋陽的戰鬥,並在遼西戰場阻擊逃敵。第11、16師配合華北野戰軍主力向南發動進攻,進而參加平津戰役,圍殲張家口之敵。在東北、華北的戰略決戰中,內蒙古騎兵部隊圓滿完成了戰鬥任務,為全國的解放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內蒙古軍民的剿匪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地區的匪患十分嚴重,部分日偽殘余、慣匪與地方封建勢力相勾結,在國民黨的支持下結為匪幫,竄擾於解放區腹地,給各族人民造成了極大危害。解放區各級軍民不僅要抵禦國民黨軍隊的大規模進犯,同時還要與大批土匪武裝進行戰鬥。內戰爆發前後,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各部隊與東北、冀熱遼、晉察冀解放區兄弟部隊協同作戰,殲滅、摧垮各種名目的土匪武裝近百股,有力地保障了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開展。
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後,隨着東北戰場形勢的逐步好轉,內蒙古東部地區基本上消除了匪患,社會秩序日趨穩定。但在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仍有塔爾巴、額仁欽、胡圖凌嘎等數十支大小匪股為害。他們配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頻繁襲擾,策動叛亂,劫掠商旅和農牧民財産,殘殺幹部群眾,嚴重地妨害着解放區民主建政和社會改革等各項工作的開展。
為徹底消除匪患,內蒙古自治政府於1948年12月在轄區內展開了大規模剿匪鬥爭,調集內蒙古騎兵部隊主力開赴錫、察、昭盟,並組成剿匪指揮部統一指揮剿匪部隊和地方武裝,集中力量堵截,追殲各匪股。同時採取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針,發動群眾分化瓦解土匪武裝。經各部隊的連續追剿,大股土匪遭到殲滅,部分匪徒被迫投降。1949年5月,剿匪部隊在群眾的配合下一舉全殲了兇殘的胡圖凌嘎匪幫。至此,內蒙古軍民取得了剿匪鬥爭的勝利。
三、綏遠和平解放
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連續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的軍事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在東北、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解放軍進軍西北的形勢下,綏遠國民黨軍隊已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而和平的呼聲在綏遠地區日漸高漲。北平和平解放後,以國民黨綏遠省主席董其武為首的一批將領也在考慮放棄武力對抗,走和平的道路。
1949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正式提出了和平解放綏遠的方式,即“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以便我們集中力量首先解決國民黨殘餘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個相當時間之後,再去按照人民解放軍制度將這部分軍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綏遠 地區黨、政、軍組織採取相應措施,為實施“綏遠方式”進行了充分的準備。4月間,綏遠地方軍政當局和華北人民政府雙方派出代表,依據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在北平開始和平談判。6月8日,雙方簽訂了《綏遠協議》,對和平解放綏遠的有關事宜做出具體規定。7月,華北人民政府在歸綏設立聯絡處,雙方為推進和平進程而展開了積極的工作。
《綏遠協議》簽訂前後,廣州國民黨軍政當局試圖阻撓綏遠的和平解放,派要員到綏遠活動,拉攏部分軍政官員,策動叛亂。國民黨特務還蓄意製造了槍殺聯絡處工作人員的事件。為此,傅作義於8月到達綏遠,排除干擾和阻礙以穩定局勢。和平起義最終得到了絕大多數高級官員和各界人士的讚同。
9月19日,以董其武為首的綏遠軍政官員和地方各族各界代表39人在包頭集會,代表綏遠國民黨軍隊全體官兵和地方各級行政人員,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發出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舉行和平起義。次日,毛澤東、朱德復電嘉勉。至此,綏遠地區實現了和平解放。
1950年4月,原綏遠國民黨軍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
四、阿拉善、額濟納兩旗的和平解放
1949年初,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已成定局。在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全部獲得解放,西部地區也已處於解放的前夜。此時,抗戰勝利後一直“隱居”的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與其追隨者在國民黨的統治行將崩潰之際,發動了一場為時僅兩個月的“蒙古自治運動”。
北平和平解放後,德王赴南京,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建立“蒙古自治政府”,協助國民黨反共
“勘亂”的要求。在未獲明確答覆的情況下,德王於4月抵阿拉善旗定遠營(今巴彥浩特市),召集舊部及部分盟旗王公、仕官,籌備成立“自治政府”。8月,“蒙古自治政府”組成,德王任主席,阿拉善旗札薩克達理扎雅任副主席,吳鶴齡任參議會議長,白海風、巴文峻、何兆麟等為政務委員。李守信、寶貴廷率部駐寧夏,作為“自治”的軍事力量。
9月,綏遠和平解放,解放軍進兵寧夏。德王等人迫於形勢主張西逃,而達理扎雅、白海風等人則主張接受和平解放。因意見嚴重分歧,“蒙古自治政府”頓形瓦解。德王偕部分親信逃往阿拉善西北部,12月,又逃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後被引渡回國,受到法律制裁。李守信所率殘部於1950年向解放軍繳械投降。
德王出逃後,達理扎雅等人將“蒙古自治政府”改稱“西蒙自治政府”,於9月23日致電毛澤東主席,宣布阿拉善旗“各族人民從此脫離國民黨反動政府,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同時派出代表前往寧夏會見解放軍第4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對和平解放的各項問題進行協商。10月,“西蒙自治政府”撤消。
與阿拉善旗相鄰的額濟納土爾扈特特別旗札薩克塔旺嘉布和該旗主要軍政人員,始終密切關注着阿拉善旗和平起義的進程。1949年9月27日,塔旺嘉布通過阿拉善旗發出了致楊得志並轉呈毛澤東、朱德的通電,宣布額濟納旗起義,接受和平解放。至此,內蒙古全境解放,內蒙古民族民主革命獲得勝利。
(賽 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