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命運抉擇中的內蒙古


    1945年,隨着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相繼覆滅,持續了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煙消雲散。從此,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是當時的中國卻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即面臨着和平、民主與內戰、獨裁的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抉擇。
    內蒙古地區幅員遼闊,地跨東北、華北、西北,北面與蘇聯和蒙古國接壤,其戰略地位對於國共兩黨來説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國共兩黨在日本還沒有投降之前就進行了相當部署,以便在打敗日本以後能夠將內蒙古地區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1945年5月,國民黨召開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將內蒙古的白雲梯、沙克都爾札布、達理札雅、白海風、李永新等推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候補執委及監委、候補監委;還專門制定《戰後邊疆政制建設計劃綱要》等,計劃抗戰勝利後在內蒙古全面推行省縣制;6月,國民黨又成立了轄綏遠、察哈爾兩省的第12戰區,任命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同時將傅作義部35軍編為挺進華北地區的綏西方面總預備隊,並派大批遊擊部隊進入綏遠敵佔區,準備在打敗日本後建立所謂“熱察綏防共隔絕地帶”。
    中國共産黨為迎接抗戰勝利及戰後能夠有效控制內蒙古地區,在政治及軍事方面也作了安排。1945年2月,成立中共綏蒙區委員會,7月又成立綏蒙政府和綏蒙軍區,任命烏蘭夫為綏蒙區委委員、綏蒙政府主席。晉綏解放區派綏蒙軍區所屬部隊挺進綏遠敵佔區,形成了對平綏鐵路沿線日偽軍進行大反攻的態勢;晉察冀解放區派李運昌的部隊挺進熱河省南部。
    1945年8月,隨着蘇蒙聯軍的進入和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已成為解放區。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在內蒙古地區的爭奪戰首先在綏遠地區拉開了序幕。8月17日,傅作義部從日偽軍手裏接收包頭市以後,18日與偽蒙古軍裏應外合,打退攻打歸綏市的八路軍,佔領了歸綏。與此同時,傅作義部相繼佔領了薩拉齊、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武川、陶林、涼城、集寧、豐鎮等縣城,並與佔領北平、天津等地的國民黨軍隊相呼應,企圖完全控制平綏鐵路沿線地區。
    八路軍晉察冀部隊則與蘇蒙聯軍協同作戰,於8月下旬相繼佔領了張家口、承德及附近各縣城,形成了以張家口、承德為中心的察哈爾、熱河解放區。中共中央根據日本投降後的國際國內局勢,及時提出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完全控制熱、察兩省”、“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派大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
    為貫徹中央的上述戰略方針,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於10月中旬聯合發動了第一次綏遠戰役(又稱平綏戰役或察綏戰役)。八路軍兩個軍區共出動5萬多兵力,沿平綏線,對綏遠傅作義部進行打擊。到11月初,八路軍收復綏東、綏南各縣及豐鎮至旗下營的平綏鐵路,將傅作義部圍困於歸綏、包頭等地。12月初,國民黨在平、津等地集中兵力準備攻打張家口。中共中央根據華北戰局這一變化,放棄對歸綏、包頭的圍攻,結束了第一次綏遠戰役,八路軍撤退到卓資山以東,堅持綏東、綏南解放區。
    1946年1月13日國共停戰令實施前後,傅作義部為打通平綏線,曾向卓資山、集寧等地發動突然襲擊,被八路軍打退。到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前,綏蒙地區的八路軍和傅作義部基本上以卓資山為界,形成對峙局面。
    在內蒙古東部地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的正規部隊一時還沒有到達,而國民黨的一些特務人員和部分偽職員在漢族聚居區建立維持會和國民黨黨部。還有一些地主武裝和土匪部隊,打着“光復軍”、“挺進軍”、“保安隊”等旗號,騷擾地方,配合國民黨對東北各地接收活動。國民黨政府還將東北三省劃分為9個省,將內蒙古東部地區分別劃入熱河、遼北、興安、吉林、嫩江等省。同時成立“蒙旗宣撫團”、“蒙古宣導團”、“蒙旗復員委員會”等,利用國民黨內的蒙籍人士和偽政權官員,向內蒙古中東部盟旗進行滲透活動。
抗戰勝利後,長期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蒙古民族爭取民族解放和實行民族自治的熱情空前高漲。這一場民族運動並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和政治主張,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1945年9月,在錫盟蘇尼特右旗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東蒙地區的蒙古族各階層人士成立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到各盟旗開展自治運動,並在此基礎上於1946年2月成立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呼倫貝爾地區也成立了地方自治省政府。
    中國共産黨根據內蒙古地區的民族特點及蒙古族人民渴望實現民族自治和解放的要求,及時制定了先從各盟旗自治開始,逐步建立內蒙古統一的自治政府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並從各中央局、分局抽調幹部,領導開展蒙古民族工作。1945年10月,晉察冀中央局派烏蘭夫等到蘇尼特右旗改組並解散了“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11月,在張家口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為統一領導內蒙古自治運動的機構。1946年4月3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和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代表在承德舉行著名的“四三”會議,將內蒙古東西部的自治運動納入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之下。這樣,內蒙古自治運動在錫察盟和東蒙地區蓬勃發展起來。
    總之,抗戰勝利後內蒙古地區和全國一樣,並沒有迎來和平與民主的新中國,而是處在大規模內戰的陰影籠罩之下,面臨着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抉擇。

(金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