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王國”與仇教運動


    19世紀30年代,西方天主教傳入內蒙古地區。當時,法國傳教士開始在內蒙古中、東部地區修建了天主教堂。1840年天主教羅馬教廷設立蒙古教區,其傳教士開始在整個內蒙古地區活動。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規定,外國教會可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1860年的中法《北京條約》進一步賦予了外國教會在傳教中的種種特權。1864年,羅馬教廷把蒙古教區劃歸比利時的聖母聖心會。第二年12月,該會的傳教者南懷仁、韓默理等到達察哈爾地區,在西灣子村(今河北崇禮縣)接管了原屬法國遣使會的教務,進一步發展教會勢力。
天主教勢力原來設想使蒙古民族皈依天主教。傳教者曾多方努力,如學習蒙古語,了解蒙古族的宗教和習俗,接近王公貴族,設法拉攏蒙古人,但最終收效甚微。蒙古族信奉喇嘛教,該教的教義與天主教教義格格不入。在內蒙古的漢族聚居區,天主教勢力得到了發展。傳教士以賑災救濟、免費治病等手段籠絡人心,並在其購置、租佔的土地上招徠漢族佃戶,進而強行使其入教。到1865年,除西灣子村有教會總堂外,赤峰、涼城等地也出現了一些教堂,內蒙古地區的教民已達5 000多人。
    隨着教民、教堂的日益增多,蒙古教區於1872年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分教區;在1883年,正式分設東蒙古、中蒙古和西南蒙古三大教區。東蒙古教區管轄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和熱河地區的教務,總堂在土默特右旗的松樹嘴子(今屬遼寧省朝陽縣);中蒙古教區主要管轄現在烏蘭察布盟東部、錫林郭勒盟南部、張家口以北地區的教務,總堂即在西灣子村;西南蒙古教區主要管轄歸化城(今屬呼和浩特市)以西地區的教務,總堂設在三盛公(今屬內蒙古磴口縣),後來移至薩拉齊廳二十四頃地(今屬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在三大教區中共建立了教堂230多座,還有許多修道院、育嬰堂和教會小學校。
    教會依恃不平等條約,大肆購置、租佔土地,引誘大批漢民入佃和入教;進而勾結、脅迫官府,強化教會的多種特權,組織教會武裝,自理行政,私設公堂,濫施刑罰,進而盤剝教民,兼營工商業、運輸業,使其管轄地成為莊園式的統治區,形成"國中之國"。在教會轄區,教民要遵守苛刻的教規,服從傳教士的支配,常常有被趕走的危險;其中有不法教民,仗勢為害地方,激起當地民眾對"洋教"的深深仇恨。
    100年前,在世紀之交時,中華大地燃起了義和團怒火。1900年春夏,朝陽地區的民眾組織義和團及各種結社,群起圍攻松樹嘴子教堂。傳教士龜縮在堅固的圍墻內,驚恐地組織抵抗,並向沙俄軍隊求救。在俄軍和清朝官兵的保護下,這座教堂沒有被民眾攻破。不久,赤峰地區的兩座洋教堂被群眾攻佔,並被焚燬。洋教士和教民的囂張氣焰遭到了重重的一擊。
   是年7月,數千名義和團成員配合官兵攻破了“西南蒙古教區”總堂二十四頃地教堂。他們抓獲了藏於教堂內的殘殺民眾的不法教徒數人,並聚眾聲討主教韓默理的罪行,將他押至托克托城(今屬內蒙古托克托縣)處死。8月,三盛公教堂也被圍攻,躲藏於其中的15名傳教士後被驅逐出境。同時,伊克昭盟的各族群眾也組成“獨貴龍”或義和團,手持火槍、鳥槍或弓箭攻打城川、小橋畔、小淖等地教堂。
在“中蒙古教區”,義和團也在猛烈打擊中蒙古教區的教會勢力。8月,他們攻克了鐵圪旦教堂和烏爾圖溝教堂(今內蒙古四子王旗境內),處死了兩名外國傳教士及一些不法教民,並憤恨地燒燬了教堂和教士住房。
    在反洋教過程中,內蒙古各族人民勇猛地攻克了70多座教堂,處決了7名外國傳教士和數千名不法教民,使當地的教會勢力遭致沉重的打擊。但是,清廷在八國聯軍的槍炮聲中又站在了民眾的對立面,隨即簽訂了《辛丑條約》。這一條約滿足了外國侵略勢力對華的所有要求,教會乘勢反攻倒算,要求"嚴懲"反洋教的民眾及有關官員,賠償他們所受的全部“損失”。許多群眾被捕遇害,更多的人離鄉逃亡,一些官員也遭查辦,如歸綏道鄭文欽被處死,歸化城副都統奎成被革職,歸化城、和林格爾、托克托、寧遠(今內蒙古涼城縣)等四廳的同知或通判也被處以“斬監候”,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和阿拉善旗的札薩克也受到革爵或相關的懲處。所謂的“教案賠款”數額巨大,如內蒙古西部地區就需支付大約70多萬兩白銀。教會在索賠中得到了成群的牲畜和大片的土地、牧場。他們利用特權和賠款,重修和擴建教堂、修道院、育嬰院以及教會學校;在擴佔的土地上修建圍堡,招徠窮苦人種田、放牧,還建有小作坊,加工糧食和油料,甚至組建了經商的駝隊;用新式武器裝備他們的教會武裝。這就是內蒙古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天主教活動的天主教“王國”。當時它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在內蒙古進行侵略活動的急先鋒。

(李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