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內蒙古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教育體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自治區的教育事業特別是基礎教育充滿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局面。到1990年底,全區基本上普及了小學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7.9%,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提出不僅要普及小學教育,而且要普及初中教育,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四化建設的一項根本大業。1986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相繼頒佈,為義務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內蒙古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並把它作為自治區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1990年,全區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後,在統一認識,制定配套操作程序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進入實施義務教育的軌道,建立了一整套義務教育的運行機制。按照“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了實施義務教育的方案,分階段、有步驟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盟市所在地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一步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其他地區從實際出發,在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實施條件上,按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基礎提出了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規劃了實施進度,明確了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蘇木鄉鎮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職責,以及義務教育評估制度、輟學報告制度、證書、獎懲制度等。這些符合自治區區情的措施和制度要求,確保了義務教育的普及。
為了確保全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健康發展,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對中小學教育進行 了一系列改革。首先,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改革了過去中小學教育完全由國家包攬辦學的體制,實行地方負責、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明確規定了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鄉鎮、蘇木舉辦和管理中小學的職責和權限,促進了各級政府把教育列為戰略重點,擺上日程,納入到任期目標上來,從而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界協同辦學的積極性,促進了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大大改善了中小學辦學條件。目前已建立起以政府為主、社會各界協同辦學的體制。各級教育部門積極推進和完善了以校長負責制為核心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監督保證作用和教職工民主參與管理的作用。第二,調整了中等教育結構。為使農村牧區九年義務教育的順利發展,自治區加強了農村牧區教育綜合改革的領導。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改革普通初中單一的辦學模式,在普遍開展勞技課的基礎上,通過初三分流等形式,在普通初中引進了職業教育因素,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使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為學生畢業後從事農牧業生産打下了一定的技術基礎,更好地為當地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服務。第三,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和人才觀。多年來,自治區中小學教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改進中小學教育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舊思想、舊觀念,調整課程結構,打破傳統的只重視文化課,忽視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和活動課程的應試教育格局,在中小學及時開設勞動課和勞技課。一些學校和地區在整體改革、素質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驗,收到一定的成效,為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為了認真做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全區各地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是:1,努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1985年以來,全區各盟、市、旗、縣十分重視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學習和提高。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全區中小學教師的素質明顯提高。全區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從1985年的55%提高到1998年的92.59%,初中教師由21%提高到78.85%。從而有力地保證了中小學教育質量的穩步上升。2,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十幾年來,從自治區到各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中小學教育的投入,特別是義務教育的投入,還&&了開徵7項地方教育費附加政策,千方百計籌措經費,使中小學經費逐年增加。1994年,全區地方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為17.1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3%,國家財政性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8.52%,比上年增長2.05個百分點。全區預算外資金收入有明顯增長。其中,中小學勤工儉學、社會服務收入中用於教育的經費達9 582萬元,比上年增長15.55%;社會捐資集資辦學經費收入為8 284萬元,增長14.89%;徵收城市教育費附加5 952萬元,增長47.91%,徵收農村教育費附加7 918萬元,增長57%。全區改造危房44萬平方米,購置學生課桌凳23萬套,從而使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3,認真解決中小學教師住房困難。1988年以來,自治區採取了許多有力措施,使城鎮以上中小學教師住房困難得到較大緩解。到1994年,全區興建中小學教師住房113.08萬平方米,完成投資3.47億元,20 278戶無房和住房條件較差的教師喜遷新居,使教職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由1988年的4.6平方米增長到7.7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廣大中小學教師教書育人,獻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為了使全區各族群眾懂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重大國策和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從1992年起,全區各地連年開展聲勢浩大的義務教育宣傳月活動。在宣傳活動中,各地始終堅持點與面相結合,領導與群眾相結合,造輿論與辦實事相結合的方法,使義務教育法家喻戶曉。同時在人代會、政協會及有關部門召集的會議上,大講義務教育,使這項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充分重視。各地實施義務教育的舉措得到了全社會的熱烈擁護,人民群眾給予了有力的支持,捐資助學、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業已深入人心。1991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領導帶頭,在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義務教育集資捐資活動,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積極響應,僅3年時間共集資3 000多萬元,新建和改建了25所中小學,建築面積達到8萬多平方米,超過了1992年以前10年的總和,極大地改善了全市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自治區實施義務教育的重點和難點的農村和牧區,中小學校的建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在草原邊陲,還是在貧困山區,呈現出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明亮的房舍是教室的可喜景象。各地企事業單位舉辦的中學,也發揮了各自的辦學優勢,為當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奮鬥,全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98年末,全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旗、縣、市、區達到50個,普及人口覆蓋率達到44.86%。現在全區各地正以百倍的工作熱情,齊心協力,努力工作,為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而奮鬥。
(慶格勒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