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從無到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內蒙古沒有一所正規的高等院校。1952年,首先創辦了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內蒙古師範學院等2所高等學校,學生616人,其中蒙古族學生146人。這是國家在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成立最早的兩所高等學校。1953年又建立了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它是根據中共中央蒙綏分局1953年7月1日發出的“反對忽視民族語文傾向及進一步加強民族語文工作”的指示和同年召開的第一屆蒙古語文工作會議精神,以培養編輯、翻譯人才為宗旨建立起來的一所大專性質的學校。1956年建立了內蒙古醫學院,1957年又建立了自治區的最高學府內蒙古大學。這時蒙漢各族大學生達到2.500多人。此後,內蒙古林學院、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工學院等也相繼成立。不久,又把原哲裏木盟通遼師範學院和哲裏木醫學院分別改稱內蒙古民族師範學院和內蒙古蒙醫學院。截至1996年全區有普通高等學校19所。
    為了適應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些高等院校調整了專業結構,增加了財經、政治、管理等種類和專業。1978年全區普通高等學校設置專業種數66種,1986年達94種,1996年增加到201種。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它不僅是我區唯一用蒙古民族語言文字授課的學校,而且穩步增設新專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由原來的新聞、翻譯學科發展為新聞、翻譯、外語、管理等多門類、多學科的綜合教學體系和格局,形成了漢蒙翻譯,英蒙翻譯、俄蒙翻譯、新聞采編、播音與主持藝術、行政管理、秘書檔案學、商業貿易、工商管理、法學、旅游、財會等相互交叉滲透、綜合協調的專業群,課程門類達100多種,初步建立了具有地區和民族特色的教育體系,填補了內蒙古民族高等教育一些學科的空白,加快了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
    內蒙古地區各高等院校,不僅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大批合格的專門人才,而且在科研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首先,各高等學校陸續建立了一批研究機構。到90年代,獨立設置的研究機構有85個,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所28個,研究室35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22個。其中包括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院校設立的蒙古語言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蒙古文學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內蒙古近現代史研究所、自然資源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液壓研究所、乳製品加工技術研究與培訓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其次,形成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老中青結合、專兼職結合的科研隊伍。特別是涌現出一大批才華出眾、蜚聲區內外的少數民族專家、學者,在其所在學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試管羔羊”等一批科研成果已達到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內蒙古大學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國際蒙古學學術討論會,産生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蒙古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許多專家學者榮獲國家和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範圍日益擴大,有11所高校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20多所學校建立了校際關係和學術&&。第三,一批技術含量高、應用價值大、經濟效益好的新技術成果開發成功,並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加強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也是自治區各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務。研究生教育於五、六十年代起步,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實行學位制度以後逐步發展擴大。到90年代,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兩個;即內蒙古大學和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授權專業點7個;有內蒙古大學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蒙古語族語言文學)、應用數學、理論物理、民族史、生態學;內蒙古農牧學院的動物營養和草原科學。碩士生授權單位有8所院校。碩士學位授權專業點86個,分別是內蒙古大學21個、內蒙古師範大學18個、內蒙古農業大學19個、內蒙古醫學院17個、內蒙古工業大學6個、包頭醫學院1個、包頭鋼鐵學院4個。目前,已畢業的各類研究生2 000多人,已經成為各高校、科研單位以及其它部門的業務技術骨幹。

(哈斯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