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口發展一覽
一、近代人口的變化及其原因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近代,內蒙古的人口變化是蒙古族人口下降,漢族人口急劇增長。19世紀初,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約有103萬,到1912年民國開始時,蒙古族人口下降為約82.9萬,其下降率為19.52%,可謂急劇下降。究其原因,一是蒙古族男子當喇嘛的人越來越多,喇嘛不娶妻,自然影響蒙古族人口的增長;二是19世紀下半期清王朝統治的腐朽,它與蒙古族封建王公貴族對蒙古族人民的壓迫剝削日益加重,無疑限制了人口的增長;三是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內農民起義頻繁,清政府從蒙古族中大量徵兵,無論在反侵略的前線還是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場上,都有蒙古族兵丁上陣,陣亡者不計其數;四是20世紀初清朝在內蒙古大興“蒙墾”時,激起了蒙古族各階層的全面反抗,清政府又以武力鎮壓,蒙古人死於曾是聯盟者屠刀下的人難以數計。從1912年到1949年,蒙古族人口從82.9萬人增長到83.5萬人,僅增長6 000人,實際是負增長,民國時期蒙古人民遭受的災難可想而知。
內蒙古的漢族人口在19世紀初約為百餘萬,到1912年民國建立時漢族人口發展到155萬多人,這50多萬漢族人口當然不都是自然增長的結果,主要是清末蒙古王公私墾招民,特別是20世紀初清朝大興“蒙墾”時大批涌入的內地漢族農民。在民國時期,內蒙古的漢族人口增長速度有增無減,至1937年的25年間又增長到317.9萬餘人,到1949年的12年中猛增到515.4萬餘人。這種 增長勢頭,顯然也不都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它與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向內蒙古移民“墾殖”不無關係。內蒙古的漢族人口在不到50年時間增長了360萬餘人,除了自然增長之外,主要是陸續來自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的移民。他們從內地帶來農業、手工業及其農耕文明的生産技術,無疑對內蒙古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內蒙古地區城鎮、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牧業、半農半牧業這三種不同類型經濟區域的形成,對於內蒙古從單一牧業經濟向多种經濟的過渡,都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同樣,漢族農民也從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中學到了他們不曾有過的特殊的生産技能。這種有益的互補,增加了蒙漢族人民之間的交流,增強了內蒙古與內地的&&。當然,這是在民族壓迫時代産生的過程,無論是清王朝,還是北洋軍閥、國民黨,他們在內蒙古實施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和措施,都是建立在對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壓迫基點上的。
二、人口的迅速發展及其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內蒙古的總人口是608.1萬人,其中漢族515.4萬人,蒙古族83.5萬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9.2萬人。1998年全區人口發展到2 344.9萬人,在不到50年時間,純增1 736.8萬人,增長了2.86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79%,遠遠高於全國年平均0.5%的增長速度。其中漢族發展到1 850.98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80.1%,增長速度為2.64%;蒙古族人口增長到371.78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16.4%,其增長速度為3.09%;滿、回、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其他少數民族人口80.6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4%,增長速度為4.53%。
內蒙古各民族人口的增長各有其特點。蒙古族是內蒙古實行自治的主體民族,由於政治上享有民族平等權利,經濟、文化上的迅速發展,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地提高;同時在“文化大革命”以後,有相當數量的原漢族人口重新確認為蒙古族民族成份,這兩種因素使蒙古族人口增加了幾百萬人。漢族在近代逐漸增長為內蒙古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增長速度不僅高於以前,而且也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社會進步,生産力的發展同樣是漢族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加快的重要因素。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為促進內蒙古的經濟建設,曾有計劃地分兩批從全國各地調入大量幹部、科技人員和工人,他們為建設祖國的北疆扎根內蒙古,繁衍生息於這片熱土上。同時在60年代的3年經濟困難時期,內地不少省區的人口無序盲目的向內蒙古流動,形成了建國後第一次移民浪潮;接着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又形成了第二次無序移民高潮,絕大部分移入邊境牧區和人口密集的東部4盟市,給自治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牧區農村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黨和政府鼓勵人口少的少數民族發展人口的政策下,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口保持了高速自然增長的勢頭。他們在內蒙古總人口中的比例由1949年的1.5%增長到1998年3.4%。
從70年代中期開始,特別是80年代以後,把計劃生育確定為我國人口發展的國策,內蒙古人口發展過速的勢頭得到控制。1974年到1982年的9年中,全區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4%,大大低於1962年到1973年年平均2.96%的增長率。到1998年全區人口出生率下降為14.4‰,死亡率為6.2‰,自然增長率為8.2‰。全區的人口發展已進入了有計劃發展的軌道。實行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保障了社會的安定,有利於自治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三、人口素質與壽命
近代內蒙古人口的素質之低下,壽命之短促,在全國也是名次在前。人口的身體素質,因缺乏起碼的生活保障,又因缺醫少藥,各種疾病肆虐,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內蒙古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較大的城鎮也沒有幾所正規像樣的醫院,農村牧區也只有為數不多的中醫蒙醫為人們醫病除疾,至於神漢巫婆只是在騙取患者的錢財。因此,人口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在那個時代更談不上人口的文化素質,20世紀初出現了近代教育,但發展緩慢,而且極不平衡。在1949年以前,小學最多發展到377所,入學兒童21.4萬人,佔總人口的3.52%;中學最多達到6所,入學學生也只有4 300人,佔總人口的0.07%;沒有正規高等教育,專業教育也為數不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蒙古的醫療衞生事業逐步發展,黨和政府對一些危害極大、流行普遍的地方病、流行病,如鼠疫、肺結核、克山病、布氏桿菌病、甲狀腺腫病、梅毒等,進行全力防治;逐步改善醫療衞生條件,保證人們正常的醫治疾病。到1998年,全區有各類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4 641個,床位65 794張,專業醫療衞生技術人員104 890人,每千人醫療衞生技術人員為4.47人。從城鎮到農村牧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醫療衞生防治網,地方病、流行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與控制,各種疾病也能及時治療與預防,人口的身體素質空前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98年下降到6.2‰,低於全國的平均死亡率;人口平均壽命在1982年就已經提高到66.69歲,比建國前提高1倍多,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由於內蒙古文化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人口的文化素質也相應地有了極大的提高。1998年,學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了99.5%,小學畢業生的升學率為93.6%;高等學校在校學生4.36萬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147.32萬人,小學在校學生224.84萬人;全區國有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7.6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2.03%,佔在業人員的4.53%。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蒙古民族為主體,漢族人口占多數,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區。自治區內還有3個民族自治旗、1個市轄回民區和10個民族鄉,共有49個民族成份。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從解放前人口下降或增長低於漢族的狀態,轉為人口急劇發展,高於漢族增長率,也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增長率。現在,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總計493.9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19.9%,比1947年純增401.8萬人,增長了4.36倍。這是實行中國共産黨的民族政策和各項相關政策的結果。它預示着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圖 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