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城鎮發展


    一、城市的發展
    內蒙古城鎮型居民點形成的歷史較早,在秦、漢、遼、金、元時代,內蒙古地區建立了不少城鎮,如趙托克托古城、漢黑城古城、霍勒紫登古城、麻池古城、遼上京、中京、祖州、慶州、元上都、應昌及明歸化等十幾座中外聞名的古城,它們是當時塞外軍事政治重鎮。但到20世紀以後,這些古城中僅留下歸化城,其他均已成為歷史的遺跡。
    呼和浩特舊城是歷史上保留下來的建城最早的城市。其原名叫歸化城,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赤峰、海拉爾、滿洲裏均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間興建的。當時興建這些城鎮的目的主要是封建王朝為了鎮守邊疆,也有一些城鎮是隨着農業的出現,旅蒙商業的興起,一些大的商號為了沿途方便,在一些重要交通要道設店開業,逐漸成為一定地域的經濟中心而形成的,有的是隨着外來宗教勢力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還有一些城鎮是在鐵路、航運等交通線路修通後,隨着農牧林業資源和礦業資源的開發,內地人口越來越多地遷移到內蒙古經濟地理交通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而在歷史上的著名城鎮如多倫、五原等,因距離鐵路較遠而發展受限。東清鐵路(濱洲線)、京綏(京包線)等鐵路修通後,形成和發展了赤峰、通遼、牙克石、扎蘭屯、海拉爾、滿洲裏及集寧、包頭、臨河、豐鎮等城鎮。內蒙古在歷史上遺留下的城鎮很少,分佈極不平衡,城市人口少。如綏遠省省會歸綏市人口僅10余萬,包頭9萬人,赤峰3萬人。
    1947年自治區成立時,全區城鎮人口粗略統計只有68.4萬人,佔同期全區總人口的12.2%,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當時城市經濟基礎薄弱,規模甚小,布局混亂、市政設施十分簡陋。全區只有一座日供水4 200噸的自來水廠,有混凝土道路5.8公里,市政基礎設施幾乎是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着內蒙古經濟發展和重點建設,城鎮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內蒙古地區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新興城鎮不斷涌現。1953年全區共有城鎮65個,其中有歸綏、包頭、海拉爾、滿洲裏、通遼、烏蘭浩特等6個市。內蒙古城市化水平從1947年的12.2%提高到1957年的18.7%。
    “一五”時期,由於一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在內蒙古開工,從外地集中調入大批人員,包頭市人口成倍增長。1958年至1960年的3年間,內蒙古城鎮人口凈增了153.5萬。市政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也大大加強。此後,隨着國民經濟調整,內蒙古城鎮人口至1964年下降到249.1萬人,比1960年減少了110.7萬人。城市化水平僅為19.9%,比1960年降低了10個百分點。“文化大革命”期間,內蒙古城鎮的行政區劃調整較大,城鎮建設不僅沒什麼發展,而且很多城市設施慘遭破壞,市政建設“欠帳”很多,極大的延緩了我區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的大起大落給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內蒙古的城鎮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老城市舊貌換新顏,新興城市不斷涌現,一大批小城鎮拔地而起。截至1997年底,城市基本建設投資額166.99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11.0倍,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比1978年增長了12.13倍;城鎮人口為905.6萬人,比1980年的433.1萬人增加了472.5萬人,全區城鎮實有鋪裝道路長度為2 489公里,公共綠地為2 299公頃。城市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化體系的框架初步確立。
20世紀後50年內蒙古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數量增加,分佈日趨合理,隨着自治區經濟的發展,資源的開發和交通能源建設的發展,全區城鎮主要集中在鐵路沿線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變。錫林郭勒、呼倫貝爾、阿拉善、鄂爾多斯等大草原以及大興安嶺林區,出現了不少新的城鎮。
    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內蒙古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由1949年前的1個增加到現在的12個。包頭、呼和浩特、赤峰為3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其中包頭人口為100萬;通遼、烏海、集寧、牙克石、海拉爾為20—50萬人口;根河、滿洲裏、扎蘭屯、額爾古納、二連浩特、錫林浩特、豐鎮、東勝、臨河、烏蘭浩特、阿爾山、霍林郭勒市等12個為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全區城市人口1952年底為32.9萬人,只佔當時全區總人口的4.4%。到1997年,全區城鎮總人口達905.6萬人,佔全區人口的39%,比1952年增加26倍,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佔地面積也從1949年到1997年擴大了近30倍。全區20個城市總人口和佔地面積分別佔全區的24%和0.6%,完成的國民生産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佔全區的54%和60%以上,城市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園林綠化和環境衞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97年全區19個設市城市鋪設瀝青和水泥混凝土道路1 865公里,2 003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5.8平方米。同時50%的城市修築了大型立交橋,建設了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系統,路燈照明設施及防洪排澇設施。一大批關係居民生活和投資環境的基礎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城市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綠化覆蓋率為21.48%,交通、通訊、給排水、供電、供氣等市政建設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
    城鎮功能趨向多樣化。內蒙古的城市按功能劃分,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政治綜合型城市,有呼和浩特、包頭、海拉爾、烏蘭浩特、通遼、赤峰、錫林浩特、臨河、集寧、東勝、巴彥浩特、烏海;經濟型城市,有包頭、東勝、烏海、霍林郭勒、根河等;邊境口岸城市,有滿洲裏、二連浩特、阿爾山。
    各城市都以自己的城市特色而屹立於內蒙古大地:其中呼和浩特是綜合發展的首府城市,包頭市是以重工業為主的特大城市,東勝市是新興的經濟型城市,烏海市是新興的煤炭工業城市,赤峰是草原能源基地,通遼是交通樞紐,集寧是塞北重鎮,海拉爾被譽為草原明珠,牙克石是林區中心,錫林浩特是牧區城市,扎蘭屯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城市。
    二、小城鎮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建設加速發展。從1986年開始,自治區把村鎮建設工作重點轉移到小城鎮建設上來,自上而下開展了小城鎮建設試點,有力地推進了小城鎮建設工作。尤其是90年代以來,小城鎮建設進入快車道。目前,全區涌現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鎮。有100個小城鎮向中心城鎮發展,有400個小城鎮初具規模。到1998年底,小城鎮各項建設已絕大部分達到自治區制定的鄉村城市化建設標準,2000年有望全部達標。
    內蒙古現有小城鎮1 508個,其中建制鎮(不含旗縣城關鎮)245個,集鎮1 263個。建制鎮的布局為:呼和浩特市8個、包頭市3個、赤峰市58個、呼倫貝爾盟65個、哲裏木盟35個、興安盟15個、錫林郭勒盟2個、烏蘭察布盟6個、伊克昭盟15個、巴彥淖爾盟20個、阿拉善盟6個。
    自治區小城鎮的分佈特點是:沿交通幹線分佈的小城鎮比較多,遠離交通幹線的小城鎮則比較少;農區的小城鎮比較稠密、牧區的小城鎮卻相對較少;東部地區的小城鎮規模相對較大、中西部地區的小城鎮規模較小。
    自治區小城鎮現有人口362.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8.2萬人。現有住宅面積5 896.6萬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築面積16.3平方米;已有617個小城鎮飲用自來水,佔小城鎮總數的41%,小城鎮全部通電;綠化覆蓋率達到3%,建制鎮人均公共綠地3.51平方米,集鎮人均公共綠地3.08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近9倍。小城鎮的投資環境、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和服務功能有了較大的改善和增強。

(姜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