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産業發展迅速
內蒙古近代郵電事業始於清朝末年,1897年,清政府修建了北京-張家口-滂江-叨林-烏得-庫倫-恰克圖全長1 000多公里的長途電報線路,開設了滂江電報局,掀開了內蒙古電報通信史的第一頁。這是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陸路電報線。1902年,清政府在歸化(今呼和浩特舊城)、綏遠(今呼和浩特新城)各設1處郵寄代辦所,這是內蒙古最早的郵政通信機構。1913年,由官商合辦的綏遠電話公司成立,內蒙古的電話通信正式開始。1914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郵聯,在奉天(瀋陽)、上海、廣州、哈爾濱、滿洲裏設互換局,開始了國際郵政互換業務。
內蒙古地區設郵之初就隸屬鄰省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郵政管理機構,郵電通信事業十分落後,郵電機構多在鐵路沿線,廣大農村牧區既不通郵政也不通電訊,農牧民寄一封信,要跑幾十里。在茫茫草原上,仍沿用原始的“驛站”通信方式,而且也只是為王公貴族服務。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只有23個郵電機構,能通電報電話的有17個,全區只有呼和浩特、包頭、海拉爾等城市能通長途電話。
1949年5月1日,內蒙古郵電管理總局在烏蘭浩特正式成立,當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為確保政權建設,郵電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整頓內部,充分發揮當時的設備能力、使郵電事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1950年郵電部門完成了齊齊哈爾至滿洲裏700多公里原桿線的大修,並加挂3.5米銅線一對,12月12日北京--海拉爾--滿洲裏--莫斯科的國際長途電話正式開通,保證了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時的通信&&。為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50年代中期,郵電部門對原有通信網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完成了呼和浩特--海拉爾,全長2 433公里的長途桿線工程,開通了首府呼和浩特與東部地區以及東北、華北地區的長途通信業務。至此除額濟納旗、東烏珠穆沁旗和鄂倫春族自治旗外,其他旗縣都通達長途電話。到1957年,全區長途 線路達到12 848.26線對公里,長話電路156條,電報電路186條,市話交換機13 355門、農話變換機3 049門。全區設有郵電局所563處,郵路達7.6萬公里,郵運汽車12輛,實現了鄉鄉通郵路。以呼和浩特為中心的郵電通信網初步形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內蒙古將郵電通信放在同能源、交通一樣重要的地位,優先發展。先後建成呼和浩特、通遼、海拉爾、烏蘭浩特衛星通訊地面站,呼和浩特至北京300路小同軸電纜,呼和浩特長途自動撥號和電報自動轉報,赤峰長途匯接中心,烏海市、烏蘭浩特市、烏蘭察布盟郵電局引進C400縱橫制自動交換機20 160門,呼和浩特、包頭引進西門子程控電話2.2萬門,引進國外市話轉移設備2.4萬門。建成呼和浩特、包頭電信樞紐工程以及海拉爾、通遼郵件轉運中心等一批重點通信工程。到1990年,全區長途業務電路1 736條,市話交換機總容量19.88萬門,農話交換機總容量2.5萬門,長途交換機總容量1 560路端,有6個城市進入全國長話自動網,實現了同519個城市直撥通話。全區電話普及率為1.4%。有35個郵電局實現了電報自動轉報,有6個城市開辦了無線尋呼業務。郵電部門還不斷開拓新業務和服務項目,如特快專遞、郵政儲蓄、郵政快件、有聲信函、用戶傳真、禮儀電報、長話特快業務等,大大方便了用戶。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內蒙古的郵電通信不論是建設規模、技術層次,還是在服務水平上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1990年至1998年共完成固定資産投資93.2億元,相當於1952年至1990年總投資的24.5倍。形成了以光纖光纜為主,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的大容量傳輸網絡。國家一級幹線京沈哈、京呼銀蘭光纜內蒙古段以及系列幹線光纜、數字微波工程和14座衛星地面站新建擴建工程相繼投産使用。到1998年,長途業務電路達3.06萬條,長途交換機總容量為9.22萬路端。全區公用通信網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88.97萬門。建成移動通信交換機6個,基站419個,信道12 660個,移動通信網已覆蓋全區所有盟市旗縣,並進入全國漫游網。旗縣以上城鎮全部開通無線尋呼系統,並實現全區聯網。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在全區各盟市所在地全部開通。至此全區通信網形成了地下有光纜、地面有微波、天上有衛星的立體化、多元化的通信格局。郵政建設迅速發展,到1998年,全區有郵電局所1 761個,郵電汽車1 031輛,微機1 700&。開通國際快速汽車郵路1條,國內快速汽車幹線郵路5條。新增郵政生産地25.5萬平方米,呼和浩特郵政樞紐,包頭、集寧郵件處理中心等工程相繼投産使用,使郵政生産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隨着程控交換、光纖、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等世界先進技術的普遍應用,使通信網絡技術層次發生了質的飛躍。橫跨內蒙古全境,長達4 702公里的SDH數字傳輸系統,是我國目前最長的SDH長途通信幹線。全區長途業務電路數字化達84%,市話交換程控化達100%,農話交換自動化達84.6%。光纖、一點多址、數字微波等先進技術在城鄉通信網上得到應用。1995年,內蒙古實現了旗縣以上電話交換程控化和基本實現長途傳輸數字化,成為全國第20個實現“兩化”的省區。計算機技術在郵政通信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到1995年,盟市所在地和旗縣主要營業、儲蓄窗口都實現了微機化。報刊發行要數計算機網、速遞查詢網、郵政儲蓄網已覆蓋盟市所在地和部分旗縣。呼和浩特、包頭等4個城市已實現包裹自動分揀。公用通信網不僅能夠向社會提供信函、包裹、匯票、報刊發行及電話等基本通信業務,而且開辦了傳真、電子信箱、會議電視、信息服務及“綠卡”等多種新業務,特別是多媒體通信網增加了為社會信息化提供多層次通信服務的手段。
隨着綜合通信能力的增強和網絡技術層次的提高,郵電部門為社會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大大增強。全網話機總數達125.4萬部,電話普及率達7.5%,城市電話普及率達16.14%,已通電話的行政村達到4 317個,佔行政村比重30.88%。郵件傳遞速度進一步加快。呼和浩特到各盟市所在地特快郵件次日投遞率由1990年的8.3%提高到66.7%。全區鄉鎮、村通郵率分別達100%和96.7%。
郵電業務的迅速發展,使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到1998年底,全區郵電業務總量由1990年的2.1億元提高到24.78億元,郵電業務收入由1990年的1.87億元提高到23.72億元,郵政業務收入增長幅度連續兩年位於全國之首。按業務收入計算,郵電通信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由1990年的4 661元提高到7.8萬元,改革開放後的20年,是內蒙古百年來現代郵電通信發展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技術水平最高、綜合通信能力增強最顯著、業務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內蒙古的廣播電視事業與新中國同步發展,但由於內蒙古幅員遼闊,人口密度低,廣播和後來發展起來的電視傳播普及程度較低。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廣播電視網絡基礎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推動了各行業、各部門信息網絡建設與發展。
到1999年,內蒙古無線廣播電視接收廣播和收視人口的綜合覆蓋率都已達到了78%,建成有線廣播電視台站344座,其中盟市、旗縣127座,鄉、蘇木217座。廣播電視節目達到15—30套。內蒙古各廣播電視台站的節目設置針對內蒙古特點,有蒙、漢兩種語言節目,傳播黨的方針路線,宣傳科技文化知識,介紹經濟發展經驗、提供生活服務,成為廣大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全區ISPC(網絡接入服務商)已有10多個,全區上網用戶已超5 000戶。“八五”後期,內蒙與各大行業、系統信息網絡紛紛成立,全區大中型企業已有20家建成企業內部網絡體系,內蒙古經濟信息網、教育科研網、電子信息網“163”、“169”等10多家網站分別通過國家4個接入網與國際聯網。90年代後期,內蒙古的信息服務業迅猛發展,到1998年全區計算機裝機量已達到15萬台以上,與信息産業相關的公司有2000家,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1998年全區信息諮詢服務業營業額超3億元。從而在內蒙古組成了主體交叉的信息網絡,為內蒙古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烏蘭其其格 於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