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中的對外貿易
世界各國及其地區發展的歷史已充分證實了只有開放本國、本地區的經濟,實現國際間、地區間的資本、商品貨物、技術及其人員的充分流動,才能獲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
一、對外貿易的歷史回顧
內蒙古清末已經開設商埠,市場貿易比較活躍。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滿洲裏鐵路口岸的開通,工礦業的發展,對蘇俄、日本的貿易有所擴大和增長。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向蘇俄、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為大豆和油料,佔當時東北地區大豆生産的75%。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主要貿易對象國是前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以後又發展到了東歐各國,貿易方式以易貨貿易為主,內蒙古出口的主要商品為凍牛、羊肉,進口的主要商品為醫療器材,藥品、布匹、運輸工具等。1949年,出口額達到269萬美元,到1959年發展到2 100萬美元,增加了7.8倍。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與綏遠省合併後成立了對外貿易局,下屬有區級專業貿易公司、盟市辦事處,旗縣外貿機構,外貿加工廠及滿洲裏、二連浩特兩個口岸。對外貿易局的成立,促進了內蒙古對外貿易的規模和層次的提升。
1958—1963年,由於“大躍進”的浮誇風,內蒙古對外貿易經歷了大起大落時期。1964—1965年,經歷了調整時期,對外貿易有所恢復。1966—1976年,“文革”時期,內蒙古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出口商品的結構特點
內蒙古出口商品大體上形成3類,即傳統商品、新興商品和斷續商品。
傳統商品是1955年以前所收購出口的商品,儘管每年收購數量有增有減,連續不斷,總能進入國際市場,可以説是內蒙古的優勢産品。主要包括:凍牛羊肉、苦杏仁、黑瓜子、甘草、腸衣、羊絨、駝絨、砩石等。從今後的發展看,通過提高質量,增加加工深度,降低成本,仍會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新興商品是1955年以後出口的商品。工業産品有煤炭、鋼材、稀土、卡盤、地毯、化纖、棉紡布、羊絨製品、食糖等;農牧業産品有鹿茸、水貂皮、羊絨、山羊毛、活羊等;手工業用品有草、柳編織品等。新興産品的特點是加工深度有所提高,運輸條件得到改善,附加值增加,商品競爭力提高。
斷續商品以地方土特産品為主。如大豆、蕎麥、防風、黃花、枸杞等。這類産品的國際市場需求有限,價格波動大,往往出現斷檔現象。也有初創産品,暫時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如氯化稀土。當然斷續商品也可能轉化成為連續商品,這就要看相應的出口策略、營銷手段及存儲和技術性手段的改善和提高。
三、對外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
內蒙古同全國一樣,改革開放20多年來,對外貿易獲得高速發展。1978—1999年,對外貿易總額增長了90多倍,其中對外出口額增長了80多倍。同期國民生産總值(GDP)增長了20多倍,反映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起着超前性拉動效應。相比之下,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30年間,對外貿易僅增加了4—5倍,國民生産總值增長了4倍多。
五六十年代,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非常單一,只分糧油食品、土畜産品兩大類。現在,對外貿易的商品種類繁多,按海關進出口商品量值表分類,多達幾千種。按內蒙古統計大類可分為10—11種,分別為糧油食品類、土畜産類、紡織類、輕工類、工藝類、五金礦産類、化工類、醫藥類、機械設備類、煤炭類、成套設備及技術引進、儀器類及其他類。
90年代中期以來,進出口商品結構的主要特徵及貿易國別、地區的現狀在出口産品中,紡織品近幾年大約佔出口商品總價值的25—30%,(其中以羊絨製品為大宗出口商品)。紡織品出口的最大市場和地區為俄羅斯、美國、日本和香港。其他商品類的出口均不到出口總價值的10%。在進出口産品中,以五金礦類為主,大致佔進口總價值的20—25%左右,其次為化工類,大致佔進口總價值的15%左右。其餘商品類佔進口總值不足10%。進口産品的主要國家是俄羅斯、蒙古,分別佔進口總額的60%和10%左右,主要産品為木材、化肥、皮張、毛絨、銅鉬礦等。這些原材料大多銷往中國內地、沿海省份。內蒙古在中國北部口岸貿易中扮演着主要的進口代理角色。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的貿易夥伴和地區得到迅速擴大。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內蒙古對外貿易的國別主要為前蘇聯及“經互會”成員國,主要貿易夥伴還不足10個國家。80年代初,貿易夥伴由30多個國家和地區(指香港、澳門、台灣)猛增到目前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亞洲到歐洲、北美,從非洲到拉丁美洲、大洋洲遍佈世界各大洲。內蒙古前15位貿易國別及地區有:俄羅斯、香港、日本、蒙古、美國、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韓國、法國、泰國、英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古巴。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額最多的為3—4億美元,最少的也達1 000萬美元左右。
四、發揮口岸群優勢,促進邊境貿易
內蒙古的陸域邊境口岸從東到西,經過俄羅斯和蒙古兩個國家,其邊境線佔中國陸域邊境線總長(約2萬公里)的五分之一。這一地緣特徵決定了內蒙古在中國向北鄰國家開放中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戰略地位。內蒙古口岸群所具有的區位性、涉外性、功能的多樣性及輻射性特點,為中國邊疆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地方邊境貿易的發展繁榮起着不可替代的積極推動作用。
1.與俄羅斯對應的口岸
內蒙古同俄羅斯的邊界線接近1 000公里,現有6個貿易口岸(包括客運),其中4個一類口岸(國務院批准) 兩個二類口岸(自治區批准),它們分別是:
滿洲裏口岸始建於1903年,1907年正式開設商埠。該口岸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四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是中國最大的、綜合型內陸口岸。鐵路年運貨能力400萬噸,公路運貨能力20萬噸,有“歐亞第一大陸橋”之稱,是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通往俄羅斯和東歐各國的交通樞紐。近幾年,滿洲裏的基礎設施發展迅速,各種服務環境不斷改進、完善,將發展成為中國北方口岸的國際性貿易城市。
據海關統計,1999年經滿洲裏口岸進出口的貨物總值達11.3億美元,佔中國對俄羅斯貿易總值的20%。1999年,滿洲裏市對外貿易總值達5.28億美元,佔內蒙古對外貿易總值的40%。每年&&境的俄羅斯旅客接近10萬人次,如果以每人平均購物1000美元的估計值計算(較低的估計),相當於1億美元的出口商品貨值。
黑山頭和室韋兩個水路口岸位於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東岸,1984年開始啟用,年運貨能力在10—20萬噸之間。黑山頭口岸通過公路與濱洲線海拉爾市鐵路相連,約120公里,與對應的俄羅斯口岸城市多薩圖伊市僅20公里,該市有鐵路和航班與赤塔州相連,是實行邊貿、地方貿易的理想口岸。室韋口岸與俄羅斯澳落契口岸隔河相對,僅1公里,與國內莫爾道戈鐵路相距90公里,也是對俄開放的一個非常便利的通道。
海拉爾市是國務院批准的一類客運口岸,是現代商務活動和高附加值貨物不可缺少的空中運輸航線。
胡列也吐和二卡分別是兩個二類水運口岸,貨運能力分別為2萬噸和10萬噸。前者與俄羅斯赤塔州的凱拉斯堆口岸相對應,後者與俄羅斯的阿巴蓋圖相對應,是邊境地區實行地方貿易的理想通道。
2.與蒙古國對應的口岸
內蒙古與蒙古國的陸路邊界線長約3 200公里,約佔中蒙邊境線總長度的70%,有10個貿易口岸(包括客運),其中5個是一類口岸,5個是二類口岸,它們分別是:
二連浩特口岸始建於1956年,鐵路年換裝能力達350萬噸,公路口岸於1990年開通,年貨運設計能力達10萬噸以上。二連浩特位於中國北部邊陲,距中蒙邊界線4.5公里,是中國唯一通往蒙古國的鐵路通道,也是北京、莫斯科鐵路最捷徑的運線,比走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鐵路近千余公里,是一條重要的歐亞大陸橋。隨着北京--二連--烏蘭巴托高速公路的建成,中國內地省份與蒙古國的貿易通道將會變得更為便捷、迅速,貨物貿易也會隨之大幅度提高。
據海關統計,1999年二連浩特市對外貿易額約佔內蒙古對外貿易總額12%。進出口貨物價值達1億美元。蒙古國每年來二連浩特&&境旅客多達22萬人次,如果每人購買500美元(最低估計值)的商品,合計約1億多美元,相當於內蒙古對蒙古國的商品貿易總額的一半。
阿日哈沙特公路口岸,位於新巴爾虎右旗阿敦楚嚕蘇木中蒙邊界線處,對應口岸是蒙古國喬巴山省哈比日戈。該口岸是中蒙傳統的民間貿易口岸,歷史上通商往來的路轍至今猶在。設計年運貨能力5萬噸。每年&&境人數上千人次。進出口查驗機構由滿洲裏市代管。
額布都格水路口岸,位於新巴爾虎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鎮西南20公里處,與蒙古國白音胡碩口岸對應,以哈拉哈河為界,河面寬處100米、窄處60米。歷史上兩岸居民往來的車轍依稀可辨。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每年運貨量達5萬噸以上。
阿爾山口岸,位於興安盟西北角,對應口岸為蒙古國東方省的松布爾。阿爾山鐵路與蒙古國塔木察格布拉克鐵路的直線距離約為200公里(中國段不足20公里)。中國與蒙古國政府已達成協定,輔設這一鐵路線。這一鐵路的建成將把蒙古東方省與阿爾山-白城-吉林-延吉-琿春-圖們江鐵路貫通,為圖們江開發的有效實施提供新的通道。圖們江開發項目是1991年由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安排的多國合作開發項目,其目的是地區資源的綜合開發,能源交通的協調建設。這一項目包括內蒙古的東部盟市、中國的東三省、蒙古國的東部地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日本、朝鮮、韓國。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口岸與對應國的口岸在經濟技術、能源交通等建設方面的雙邊有效合作,將為未來東北亞區域的多國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北半球新興經濟區域的形成作出積極的貢獻。
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位於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呼布欽高壁蘇木,與蒙古國蘇赫巴托省額爾德尼查幹縣畢其格圖口岸對應。年運貨量統計為5萬噸。該口岸離東烏旗所在地約70公里。
滿都拉口岸,位於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滿都拉蘇木中蒙邊界處,與蒙古國東戈壁省哈登約100公里。哈登離本國的經濟交通中心相對較遠,而離內蒙古經濟中心包頭市相對較近,在未來的互補性貿易中這一口岸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甘其毛道口岸,位於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巴彥杭蓋蘇木境內,與蒙古國南戈壁省漢博格德縣嘎順蘇海圖口岸對應。年運貨設計量為5萬噸,屬一類口岸,由呼和浩特代管。該口岸距離巴盟臨河市240公里,為南戈壁的畜産品銷往臨河市皮毛絨批發銷售中心提供了便捷通道。
最西部的一個邊境口岸是策克口岸,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在居延海以東10公里處,與蒙古國南戈壁省西伯庫倫口岸對應。年運貨量為2萬噸,由呼和浩特代管。該口岸距離賽漢陶來鐵路120公里,再至甘肅省清水堡320公里,即進入貫通中國東西部的蘭新鐵路幹線。策克口岸將是連接蒙古國南戈壁省西部地區和巴彥洪格爾省與中國中西部地區貿易的最便捷通道。
內蒙古從東到西的地域特點,決定了內蒙古口岸群具有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即對蒙、俄貿易中佔有地緣經濟優勢。內蒙古的東部將俄、蒙與中國東部、東北亞地區相接,中部將蒙古國與北京、天津連接,西部將蒙古國與河西走廊相通。提升、完善內蒙古口岸群的功能、設施,對內蒙古邊境貿易的發展,聯通中國北鄰國家與中國內地、沿海省市的經貿渠道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敖仁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