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發展的里程
20世紀以來,內蒙古的林業經歷了自治區成立前的破壞停滯,自治區成立後的恢復建設,進而大力發展階段。
清朝政府實行放墾蒙地政策後,內蒙古地區的外來人口急劇增加,林木砍伐、林地開墾的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沙俄、日本等帝國主義列強對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進行了瘋狂的掠奪。1896-1911年,沙俄在大興安嶺西坡,“東清”鐵路沿線每年砍伐20-50萬立方米木材,共砍伐500-700萬立方米。1912-1931年,大興安嶺東西兩側有中外商人辦的林業公司的林場10余處,20年內共掠奪採伐木材1 000萬立方米以上。193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後,把大興安嶺分為三滿、嫩西、扎倫3個營林區,下設若干個營林署,開始對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進行大肆掠奪。他們採取“剃光頭”、“拔大毛”、“大肚子”鋸、站立伐木等方法,所到之處,林木蕩然無存,採伐跡地剩餘物與腐爛木滿山遍嶺。東北淪陷時期,日寇共
採伐木材1 000萬立方米以上,而被破壞的森林資源更是難以數計。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前,由於“只採不造”“只用不護”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日、俄等的大肆掠奪,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等,使內蒙古的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到1947年,內蒙古有林地面積僅有913.3萬公頃,其中人工林4.5萬公頃,森林覆被率只有7.7%。而且森林資源分佈極不均勻,83%的森林面積和94%的活立木蓄積集中分佈在大興安嶺林區,而廣大的中西部與東部的一些地區,林木缺乏、植被稀疏,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後,在合理利用林木資源 、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使林業生産建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47-1978年,儘管內蒙古的林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類似亂砍濫伐、採育失調、重造輕管、林地開墾等曲折和失誤,但基本走的是一條以營林為基礎、以保護和培育林木資源為中心、發展綜合利用和多种經營,從而提高其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的永續利用的路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開發建設,使之成為國家重要的林産品生産基地和生態屏障。內蒙古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佈於大興安嶺、大小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地,絕大部分原始林在自治區成立以前遭受長期破壞,自治區成立後採取全面保護、大力培育、人工營造、改造低價林等措施,森林資源逐步恢復發展起來。人工林是50年代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堅持統一規劃,全民參與,“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植樹造林面積和人工林的保存面積逐年增加。這樣,到1978年,全自治區有林地面積發展到1 173.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達到8.19億立方米,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累計達到90.2萬公頃,森林覆被率上升到9.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林業經濟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林業政策的完善,特別是幾項大型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以及林業投入的增加等,自治區的林業與其他各項事業一樣,進入了一個快速、高效的嶄新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鑒耕地(草場)承包到戶、牲畜(農具)作價歸戶的經驗,農村牧區實行了林地承包到戶,林木作價歸戶的政策,同時各類林場也進行了經營管理體制的一系列改革,加之“誰造誰有,合造共有”、“誰治理,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等行之有效的林業發展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初步理順了責、權、利的關係,調動了廣大農牧民和林業職工投入林業、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1978年開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內蒙古承擔了全國近1/3的任務,有86個旗縣處在工程範圍內,在“三北”防護林一、二期工程以及現在還在進行的三期工程中,全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454.35萬公頃,飛播造林25.45萬公頃,封山(沙)育林83.57萬公頃。1986年開始的平原綠化工程,全區有20個平原或半平原旗縣承擔了建設任務。經過10多年的努力,農田林網化程度達到65%左右,有10個旗縣達到國家平原綠化標準。1991年啟動的全國防沙治沙工程,全區承擔269.67萬公頃的建設任務,現已完成治理開發面積246.2萬公頃,4個治沙重點旗縣和5個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已初見成效。1996年實施的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和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都已提前兩年完成。1998年國家又啟動了生態建設重點縣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自治區均被列為重點建設地區。在建設好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同時,自治區近年來先後啟動了大青山林業生態工程、鐵路及公路沿線綠色通道工程、村屯綠化工程、林木種苗工程等。在重點工程的輻射和帶動下,全區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中,每年平均人工造林40萬公頃、飛播造林10萬公頃,封山(沙)育林10萬公頃。
大力推廣林業實用技術及高新技術,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31%,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也達到近40%。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撫育管護,特別是病蟲害防治與防火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造林、更新的成活率、保存率逐年提高,1949-1977年全區人工造林保存率28.4%,1978-1985年提高到48.1%,1986-1995年達到78.5%。
到1998年底,全區林業用地面積3 200萬公頃,居全國第一,全區有林地面積1 866.7萬公頃,居全國第一(如不含灌木為1 406.6萬公頃,居全國第二),全區新增森林面積952.8萬公頃,超過自治區成立時全區的有林地總面積,人工林保存成活面積533萬公頃,居全國第二位,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1.7億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達到14.82%。自1988年以來,森林的生長量一直保持大於消耗量(主要是採伐量),全區從總體上步入了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的良性循環。1998年全區林業産值達12.0億元(1990年不變價),比1947年增長352倍;1947年自治區林業産值在農業總産值中所佔比重僅有0.1%,1998年提高到4.2%。
然而,內蒙古的森林覆被率和林木蓄積量等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仍在不斷加劇,林業建設發展的任務非常艱巨。隨着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人們對林業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的增加,21世紀內蒙古的林業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前景,森林覆被率及森林資源的生態和經濟功能將達到較高的水平。
(王關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