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塞同風專題展
亮麗內蒙古專題展
1:1天和核心艙實體模型
查&&爾龍復原骨架
互動屏
內蒙古博物院新館將於6月20日預開放。記者6月17日從內蒙古博物院了解到,新館共4層,包括展廳、展教空間、文創區、餐飲區等,展陳面積共3.9萬平方米,是舊館的2.6倍,瞬時承載量從過去的8000人次增加至2.9萬人次。有10個基本陳列(5個通史展、5個專題展),展示3000余件/套展品,包含633件/套珍貴文物,特色空間全新亮相,5個專題展創新呈現。無論你是癡迷侏羅紀的恐龍愛好者、嚮往星辰大海的航天迷、沉醉傳統技藝的手作達人,還是鍾情自然生態的探索者、癡迷歷史文化的尋根人,這裡都能滿足你。6月20日,一起開啟文化新體驗,邂逅博物院裏的萬千精彩!
◆專題展創新呈現
【遠古世界】
在這個展廳直觀領略內蒙古本土恐龍界身形修長的獨特物種,隨手一拍都是充滿侏羅紀氛圍的精美畫面。“漫長曲折的生命歷程”“千姿百態的恐龍王國”“生機盎然的獸類世界”,看完展廳三大篇章,能了解內蒙古地區20億年以來,遠古生物的演化和自然環境的變遷。通過原始生命的遺跡、形態各異的恐龍、種類繁多的哺乳動物,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彼此制約的關係。
【文脈遺珍】
6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這裡集體亮相,從文藝到工藝,從民俗到醫藥,生動展現內蒙古各族兒女共同締造的中華文化瑰寶。展廳採用“展示+互動+體驗+支持”的創新模式,觀眾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通過實物、影像、場景還原等方式全方位呈現非遺魅力;工藝製作、民俗表演、傳統游戲等活動,增加參與感和樂趣;線上&&提供非遺産品及傳承人介紹,激發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興趣和熱愛。
【亮麗內蒙古】
新館打破老館的靜態設計,用動態的手法和新穎的材料,全新演繹內蒙古的生態之美,沉浸式感受內蒙古的四季畫卷。
“物競天成”部分,講述內蒙古的自然地理概況和動植物資源。“林海奇觀”“草原千姿”“水域萬象”“大漠韻律”四大部分,帶觀眾了解內蒙古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典型生態環境。“守護家園”部分展示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與成果,還能看到各種標本。
【飛天神舟】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航天服、天和核心艙……這些只在新聞裏見過的航天神器,現在也能零距離接觸。展廳中搭建1:1天和核心艙實體模型,採用航天級鋁鋰合金材料與倣真舷窗,基本還原生活區、工作區、交會對接艙等功能分區,讓觀眾感受中國航天的偉大成就與科技魅力。
“探索之路”“飛天序幕”“和韻九天”“築夢未來”四部分帶觀眾親歷60年的熱血航天史,見證我國國防科技和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
【故塞同風】
這個展廳是新增的專題展,來這裡後就會知道內蒙古是真正的“長城大戶”:6個歷史時期8個諸侯國和王朝的長城(戰國到明代),7570公里總長度,相當於從呼和浩特到海南往返,13728處遺址,全區12個盟市的76個旗縣區分佈着豐富的長城遺址。
在這裡能看到“活”起來的長城,展廳布局巧妙模擬長城的蜿蜒形態,“青磚灰”(邊塞)與“草原綠”(游牧)的漸變色調視覺化呈現歷史進程,通過立體沙盤和多媒體沉浸空間,展示內蒙古長城分佈情況,領略長城沿線的大美風光及歷史人文。
◆特色空間全新亮相
【N探空間】
這處專為青少年與親子家庭打造的北疆文化探索天地,以“探索歷史、感知文化”為核心理念,將千年北疆文化融入國寶奇遇閣、匠心工坊、歡樂那達慕、靈感創作屋、光影秘境五大沉浸式主題區。
【M想學堂】
M想學堂作為博物院的公眾學習中心,滿足集中授課、分組探究、互動演繹等多種教學場景需求,為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群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
【文物醫院】
新館藏着一處為文物“延年益壽”的神秘空間——文物醫院。這裡以科技為手術刀,傳統工藝為藥方,為不同質地的文物定制專屬診療方案,讓蒙塵文物重煥光彩。
◆“智”感回歸
內蒙古博物院此次帶着滿滿的科技感回歸,貼心服務讓游覽體驗省時省力省心。
在數字文物互動區,兩面20米超長互動屏亮相,一面可查看文物知識圖譜,一面是數字文物互動墻,能看到文物背後的歷史關聯。
全息投影打造的AI講解員“鴻格爾”閃亮登場,她把古老文物背後的傳奇娓娓道來。
展廳裏多塊高清智能導覽屏,實時定位,打開就能看到自己的位置,想去哪精準導航路線立刻安排。
公共區域的“互動共創活動”和“電子留言簿”互動感拉滿,讓參觀不止於“看”,更是“參與”和“創造”。
此外,內蒙古博物院官方網站還開設數字文博專欄,推出10個線上展覽,上線近500件珍貴文物三維數據和40多個文物故事片。
◆參觀攻略
位置: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新華東街76號
官網、微信公眾號、“雲游內博”小程序均可預約
交通:地鐵1號線到呼和浩特東站F口,步行800米直達;2路、5路、12路、80路、98路、100路、113路、301路公交車,內蒙古博物院站下車
文/記者 馬麗俠 (圖片由內蒙古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