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齊心協力守護八千里邊防線-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1 09:18:00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齊心協力守護八千里邊防線

字體:

  初秋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內蒙古最東端的大興安嶺時,伊爾施邊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已經開始巡邊踏查。此時,內蒙古最西端額濟納旗的護邊員也踏上了巡邊之路,守護北疆安寧……

  從莽莽林海到蜿蜒界河,從廣袤草原到大漠戈壁,對於擁有着8000多裏邊境線,36萬平方公里邊境管理區的內蒙古而言,為黨和人民守好邊、固好防,在興邊穩邊固邊上作模範,切實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責任極其重大。

  治國必治邊,守邊亦守家。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更是內蒙古必須履行好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內蒙古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胸懷“國之大者”,堅持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堅持強邊、安邊、固邊、富邊、睦邊一體推進,以邊境之安保邊疆之穩,以興邊富民之果讓祖國北疆風景線更加亮麗。

  “五位一體”共築邊關之固

  前不久,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護邊員格日勒其木格與巡邏民警、嘎查牧民一起升國旗的視頻刷屏社交網絡。

  邊境線上的這一抹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

  “請黨放心,守邊固防,北疆有我!”今年4月,內蒙古&&境邊防檢查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銀根邊境派出所副所長徐乃超被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授予“北疆楷模”稱號。

  “我們每天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周邊農牧民遠遠看見飄揚的國旗就知道移民管理警察在,心裏就踏實了。”在先進事跡發布會上,徐乃超和妻子李文娜登&分享交流時,質樸的語言引發現場觀眾的共鳴,這對堅守在大漠戈壁戍邊夫妻的故事令人動容。

  在邊境線上扎根、融入當地生活,一位位“流動的哨兵”、一群群“有生命的界碑”,共同築起邊關之固,匯聚勠力同心。

  近年來,內蒙古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建強“黨委把方向、政府總協調、軍隊當骨幹、警方抓治理、民眾為基礎”的邊防管控體系,不斷強化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格局,紮實推進邊境地區建設,持續鞏固我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

  ——以法為盾守護邊疆安寧。《內蒙古自治區促進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條例》《關於鼓勵支持退役軍人扎根邊境建設邊疆的若干措施》等地方性法規和措施相繼&&,對促進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共同富裕起到積極作用。

  ——打造邊境安全穩定高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邊境地區幹部、黨員和邊民教育體系,推動強邊固防工作納入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西部大開發、邊境城鎮建設等專項工作規劃。

  ——營造抵邊生活“拴心留人”的環境。穩步推進黑山頭口岸、滿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等地軍民一體化能力試點建設,落實艱苦邊遠地區蘇木鄉鎮工作補貼和津貼,綜合施策穩定邊境地區人口;深入開展“醫療專家走邊關巡診”“千里送文化、藝術進邊防”等活動,送醫療、文化、法律進軍營、進機關、進企業、進牧戶。

  ——建設新時代邊防文化。選樹阿迪雅、尼瑪老人等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推出守邊護邊“石榴籽”等一批主題文化品牌,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國防意識、邊疆意識、邊境意識、邊防意識,激發軍地幹部扎根邊疆、熱愛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如今,在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日益穩固。

  “水電路訊”共促興邊富民

  8月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目之所及,綠草如茵。

  圖門是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貝爾蘇木貝爾嘎查的一名護邊員,世代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深處。順着他家的蒙古包向後望去,不到500米便是中蒙邊界,從圖門的爺爺那代算起,一家三代人就扎根在這裡,守護在這裡。

  受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過去圖門家採用太陽能、風能和柴油發電機等方式供電,電壓不穩定,供電可靠性難以保證。

  得益於邊境地區“水電路訊”基礎設施軍地一體化建設,去年,生活在邊境一線的圖門家通了常電。“生活條件變好了,我們守衛邊疆、建設家園的信心決心更足了!”圖門説。

  圖門家的變化不是個例。針對邊境地區“水電路訊”不暢通問題,自治區對180多個邊防連隊(哨點)和邊境派出所、200個邊境嘎查(村)逐一摸排統計,收集近5萬條軍地需求基礎數據,實施邊境地區“水電路訊”基礎設施軍地一體化建設三年行動,力爭實現邊境地區飲水安全便捷、用電穩定持久、路網四通八達、信號暢通高速,徹底解決邊防官兵和邊境農牧民“水電路訊”不暢的歷史難題,夯實戍邊基礎。

  在包頭市達茂旗,這裡的邊境牧區草場面積大、牧戶居住分散,許多牧民居住在無水或缺水草場,加上水源水質不達標、投入不足等問題的制約,遠距離拉水、季節性缺水成為牧區群眾和邊防官兵的急難愁盼。

  2023年以來,隨着達茂旗邊境牧區分散式水源點工程、遠距離拉水提升改造工程等實施,通過新打水源井、鋪設輸水管道、安裝家用水處理設備等措施,徹底解決了邊防官兵、邊境派出所民警和抵邊嘎查牧民飲水不方便、水質不達標等問題,實現了邊境牧區飲水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轉變。

  打水井、引電纜、鋪砂路……在軍地的共同努力下,一項項工程的實施,如同涓涓暖流流進了軍民心間。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近兩年,全區累計有61個哨所和1.6萬邊民的用水困難、63個哨所和1.8萬邊民的用電難題得到解決,貫通等級公路、巡邏路520公里,鋪設光纜2471公里,新建通信基站208個,實現邊防哨所移動信號全覆蓋,331國道4G信號覆蓋率從47%提高到74%,邊境一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正在加快改善,更好地滿足了居民、官兵的生活所需,吸引着更多人到邊境地區置業安居、守邊戍邊。

  “三新建設”共織安全之網

  “今日巡邏邊境線12公里,未發現異常情況。”8月5日,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漠北駝鈴”護邊隊的隊員寶力道巡邊結束後,向邊境派出所報告當日情況。

  阿拉善右旗有45.25公里邊境線和2.8萬平方公里的邊境管理區,點多線長面廣,群眾居住分散。為有效整合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力量,切實強化警民聯防聯動,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成立了符合地域特色的“漠北駝鈴”護邊隊,吸收退伍軍人、返鄉青年、民兵隊伍等力量加入,打造邊境線上行走的“鷹眼”,成為管邊控邊的重要補充力量。

  “為了讓這支護邊隊伍更加專業化,我們採取定期培訓的方式,全面提高大家邊境安全風險防範意識和重要點位管控能力。” 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教導員牛鑫説。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近年來,內蒙古&&境邊防檢查總站積極發動邊民參與守邊護邊,相繼推出符合地域特色和職業特點的“居邊護邊堡壘戶”“雪城義警”“守望草原巡防隊”等群防群治組織,開展邊境巡邏、治安防控、糾紛調解等平安邊境守護行動,形成了以邊境派出所為主導、邊民群眾參與的合力管邊控邊新格局,有效地維護了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

  同在8月5日,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興安邊境管理支隊三岔邊境檢查站內,一輛輛滿載貨物的大貨車、搭載旅客的小汽車有序快速通行。

  “只要車輛一進入檢查站,智能查驗系統就會自動核驗過往旅客及車輛信息。通過核驗身份信息、人臉識別、車輛檢查等就能快速對相關信息進行識別,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時可以做到精準攔截、精準防控。”三岔邊境檢查站教導員那仁朝格圖介紹説。

  三岔邊境檢查站地處國道G302和G331線交匯點,距離邊境線直線距離約17公里,是扼守在祖國北疆、邊境一線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讓這支隊伍始終身處邊境管理的前沿戰場。

  “檢查站日均檢查車輛700多輛次、人員2000餘人次,執勤民警們逢人必檢、逢車必查。”三岔邊境檢查站站長康永利説,為達到對人員、車輛的前置提醒、智能導流、人貨快檢、高效處置的智慧邊境檢查模式,興安邊境管理支隊更新了智能化查驗系統,配備了先進的查驗裝備,快速高效實現了對人、車、物的精準查緝,也為過往的車輛提供了方便,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新時期護邊固防,光靠人力是不夠的,還要發揮高科技的威力。”內蒙古&&境邊防檢查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升邊境管控立體化建設效能,今年以來,內蒙古&&境邊防檢查總站大力推進以新型基礎設施、新銳裝備設備、新機制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 “三新建設”,把新銳裝備設備、技術手段建設與傳統移民管理方法手段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豐富維護安全穩定的“武器庫”和剋敵制勝的“殺手锏”。

  使命催徵,勇毅前行。內蒙古將以更實的作風、更有力的舉措,久久為功抓好興邊穩邊固邊工作,齊心協力守好八千里邊防線,把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構築得更加堅不可摧。(記者王皓 安寅東 許敬)

  原標題:以邊境之安保北疆之穩 內蒙古齊心協力守護八千里邊防線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