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水、拔草、整理苗床、移栽育苗……走進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路街道東把柵村的潤澤園育苗基地,農戶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育苗工作,基質盤內密密麻麻的幼苗排列整齊,生機勃勃、長勢良好。
用小刀片在黃瓜苗根部和南瓜苗頂部,分別劃出45度的切面後,把兩處苗株的“傷口”對接,一個黃瓜苗就嫁接好了。這一連串的動作在嫁接工王玉龍手裏只需要四五秒鐘的時間。“這樣嫁接黃瓜苗可以有效提高産量,同時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有利於黃瓜高産穩産。”王玉龍告訴記者,“我利用春季閒暇的時間來這裡打工,一天可以嫁接瓜苗7000株左右,收入700余元。育苗産業的發展,帶動我們村不少人來這裡打工,不僅能貼補家用,而且等育苗結束後,自己家的大田正好開始播種,兩不耽誤。”
潤澤園育苗基地新建15棟高標準智能育苗溫室和配套附屬設施,其中鋼架結構的雙拱雙膜溫室,是目前當地標準最高、保溫性能最好、最適用的高標準育苗大棚,單棚單次可育苗70余萬株。
“截至目前,我們共建了3處育苗基地,分別位於賽罕區東把柵村、根堡村和西討速號村。這些基地全部投入運營後,年育苗量可以達到1億株以上。今年,我們為設施農業和露地農業各育苗400萬株,涉及茄子、辣椒、嫁接黃瓜、嫁接西甜瓜等60余個品種。産品輻射呼和浩特市及周邊城市,其中嫁接黃瓜和嫁接西甜瓜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80%以上,極大地緩解了呼和浩特市及周邊地區蔬果用苗緊缺的問題。園區可帶動周邊200餘人長期就業,村民年增收可達400萬元,村集體經濟也可年增收80余萬元,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共進。”內蒙古潤澤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文景介紹。
設施農業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産物,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年來,賽罕區以鄉村振興為統領,以設施農業為抓手,依託近郊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不斷調整設施大棚産業結構,加大科技設施投入,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呼和浩特市綠林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人們正忙着將蔬菜切根挑選、保鮮處理、稱重打包、取樣檢測、貼標籤分裝……剛剛摘下來的黃瓜、西紅柿等應季蔬菜正在進行精加工處理。一筐筐蔬菜經過多道工序加工成凈菜,即將走上百姓餐桌。
“目前,我們的産品主要銷往餐飲類企業、食堂、連鎖店等。今年將升級改造車間,提高産能,發展零售端模塊,讓凈菜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既節省時間,又提高了烹飪效率。公司60多名員工均來自周邊村落,銷售的蔬菜除了自己的大棚種植,部分來源於周邊老鄉種植。”該公司生産部經理張慧芳介紹,“蔬菜品質只要達到標準,我們會統一采收,這不僅提高了周邊農民的收入,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賽罕區是呼和浩特市溫室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區。截至目前,共有各類溫室大棚1.4萬餘棟,總區域面積5.5萬餘畝。“多年累計培育了百畝以上規模化設施農業基地45家,龍頭企業和示範社35家。2023年,共實施嘉仕、蒙游記等21個高標準設施農業項目,新建、改造提升廢舊溫室1700余棟,建成凈生産面積1000余畝,果蔬産量近20萬噸,佔全市地産菜上市量的一半以上,已成為首府“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生産基地。今年,賽罕區將增加設施農業園區面積3600畝,在原有基礎上整合鄉村振興資金及設施農業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大力發展特色産業,走出一條産業興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子。”賽罕區農牧水利局蔬菜漁業股負責人徐俊彩説。(楊彩霞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