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藍工裝他們是不忘初心、點“亮”祖國北疆的“忠誠士兵”,換上志願者馬甲他們是守望相助、與軍民手足相親的“團結衛士”,脫下工作服他們是孤寡老人、貧困群眾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他們在“生命禁區”架起座座鐵塔、條條銀線,把“忠誠、團結、奉獻、堅毅”的精神融入黑鷹山大地,為遠山孤寂的小鎮注入了溫暖的人間燈火,他們就是內蒙古電力集團阿拉善額濟納供電公司黑鷹山供電所的電力青年們。
電送北疆,點亮天邊
黑鷹山供電所位於自治區最西端的額濟納旗黑鷹山鎮,是國際公認的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然而,在這片荒涼而貧瘠的土地上,供電所的電力青年們不畏艱難,多年如一日地保障着3.3萬平方公里內1001.84公里輸配電線路運維以及周邊軍、企、民、警約105戶900餘人的電力服務工作,被當地群眾譽為“生命禁區的光明線”“國防事業的保障線”“邊疆牧民的幸福線”。
就在前幾日,這支“發光”的青年隊伍作為自治區唯一受到表彰的集體,登上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暨百場宣講啟動儀式的舞&,接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份沉甸甸的榮譽。
成立於2008年3月的黑鷹山供電所,現有職工7人,平均年齡31歲。當年,隨着黑鷹山11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運,黑鷹山地區結束了依靠柴油機發電的歷史,也拉開了供電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序幕。
算井子、馬鬃山地區地處中蒙邊境,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自成立以來只能靠煤油燈、蠟燭、風光互補發電照明,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黑鷹山供電所的青年職工經過半年摸排,將該地區通電項目納入農網升級改造工程計劃。2016年11月30日上午11時30分是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隨着“開始合閘送電”的指令發布,算井子邊境派出所結束了45年無網電的歷史,正式邁入了“網電時代”。2017年5月10日12時30分,額濟納旗最後一個無電蘇木——馬鬃山蘇木通電成功,全蘇木50戶119名農牧民徹底告別了無電歷史。
軍企並肩,共鑄豐碑
作為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內蒙古,戰略地位特殊,冗長的邊境線、特殊的地理位置、人跡罕至的駐防環境,給邊防工作增加了難度,也給連隊電力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7月,黑鷹山連降暴雨,山洪沖毀路面形成了寬10余米、最深達1米的7條河溝,車輛根本無法通行,從山上湍急而下的洪水使邊防連隊的4級桿塔倒桿斷線,造成線路跳閘。連隊失電,水泵無法運轉,邊防戰士飲水成了頭等急難事。當時,供電所的搶修車輛就被洪水截挺在離連隊不到10公里的河溝處,所裏5名青年職工推着車過了一條又一條河溝,腳掌都被河底的石子、梭梭扎破了……他們硬是咬緊牙關,把裝滿搶修物資的車輛推到河溝對面。經過兩天的搶修,邊防連隊恢復了供電,而供電所青年們都患上了重感冒。
2023年3月,黑鷹山供電所接到某雷達連求助電話,因近期配置了新設備,對設備的操作使用及線路連接方面有很多疑惑,為避免精密儀器損壞,急需供電所幫助。供電所的青年們立即前往連隊開展技術指導,確保設備運行狀態穩定後才返回,為連隊解決了後顧之憂。
每每夜間巡線回來,看著遠處的光亮,職工們心裏總是感到無限滿足,光亮之處就是他們腳步所及之處,仿佛自己就是大漠深處的那一盞燈,散發着光和溫暖。
守望相助,扶危濟困
在抓好供電工作的同時,黑鷹山供電所全體職工始終心繫農牧民群眾,用實際行動扶危濟困,用一技之長幫助轄區農牧民解決各種困難,在保持“零”投訴紀錄的同時,也換來了百姓的好口碑——
72歲老人蘇依勒圖雅的兒女們常年不在身邊,巡線人員只要經過老人家,就會帶着蔬菜、米麵去探望她;吉日嘎拉是一名退伍軍人,和老伴兒常住在距供電所20公里遠、地勢較低的山溝裏,兩個孩子不在身邊,巡線人員經常去陪老兩口嘮嘮嗑。在一次聊天中偶然得知老人的心願是拍一張全家福,於是巡線人員借換班之機,特意安排老人的兒子一家前往黑鷹山,用鏡頭為一家人記錄下了一段溫馨的畫面和幾張珍貴的照片……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哪有用電需求,哪就有他們堅韌不拔的身影;哪有急難雜症,哪就有他們奮不顧身的身影。17年來,一代代黑鷹山電力人用堅守和奉獻,為大漠戈壁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同時也收穫了沉甸甸的榮譽:“中國最美供電所”“全國用戶滿意服務明星班組”“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區文明服務窗口單位”“自治區工人先鋒號”“北疆楷模”……
點亮“心燈”、架起“心橋”,他們的足跡鐫刻在高山原野、荒漠戈壁、生命禁區,鐫刻在蒙西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接續奮鬥,用優質的電力服務,保障萬里戈壁上豎起的一座座‘生命鐵塔’,點亮溫暖的人間燈火,在不懈奮鬥中譜寫建功新時代的青春之歌,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這是黑鷹山電力人的心聲,也是廣大電力青年共同的心聲。正是這些拼搏奮鬥的身影,匯聚成浩浩蕩蕩的時代洪流,成就了當下高速前進、活力迸發的蒙電事業。(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