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認真地吃一頓早餐,才是打開忙碌一整天的正確方式。你知道嗎?在呼和浩特有一種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因食用方法多樣、便於攜帶,成為了“出鏡率”較高的早餐之一,它就是焙子。
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賣焙子的店舖隨處可見,擁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字號也非常多。可對於老呼和浩特人來説,吃焙子必須是土爐焙子,那口感、味道、製作工藝才是最正宗的。在回民區後新城道街有一個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字號——韓老二土爐焙子,雖然店面不大,但來購買焙子的市民絡繹不絕,相對於使用電烤箱製作而成的焙子,大家還是喜歡傳統的“老味道”。
傳統焙子成就舌尖上的美食
正在烙制的糖三角焙子
年過六旬的韓老二本名韓福祥,是韓老二土爐焙子鋪的老闆。作為家中的老二,他接下了從爺爺輩傳下來的手藝,用自己的名字給店舖起了一個容易被大家記住的名字。每日早起忙碌,用自己的手藝和勤勞經營着小小的店舖,也留住了本地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與現在許多焙子使用電烤箱烤制不同,韓福祥的店舖裏使用的是兩個土爐,土爐中加入的是打碎的無煙蜂窩煤。與電烤箱的加熱模式不同,用土爐烤出來的焙子更加油香酥脆,在冰箱裏冷凍保存後能使保質期更長,口感依然外皮酥脆,內裏煊乎。
要想把土爐焙子做好,一鹼、二油、三揉、四爐的製作工藝就一個都不能少。“用傳統手藝做焙子有很多缺點,首先就是速度慢,其次是産量低。所以現在許多手藝人都選擇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製作工藝,傳統手藝就逐漸消失了。” 韓福祥説,他做的焙子只用鹼面來發面,早上5點左右開始和面,一次性和好一天的用量,中間不能再加。早上和面的多少,就決定了當天焙子的銷售數量。如果使用酵母、泡打粉來發面,雖然可以隨時和面,但因發面時間較短,口感上與鹼面發面製作的焙子相去甚遠。
焙子最是講究味道和口感,其關鍵就在烙焙子用的油。在韓福祥的焙子鋪裏飄着濃郁的胡油味,這也是他製作起酥的關鍵原材料。用胡油製作的起酥,顏色金黃、味道更是濃郁,吃到嘴裏的口感也更加香脆。
韓福祥説:“現在很多商家都會上門來推銷起酥油,是做好的半成品,直接包在焙子裏就行,方便的同時,價格也相對便宜。可是對我來説,賣焙子的口碑最重要,大家都是鄰里街坊,都是老顧客,我換了材料、配方,大家都能吃出來。入口的食物,我還是堅持用最好的原材料。”
店裏的焙子口味眾多,工藝較為複雜的是油旋,它需要包入起酥、搟酥、切酥、擰面、壓面等工序,最後才能讓焙子形成一層層酥脆的口感。還有老一輩人喜歡的香豆口味,在揉面的過程中加入香豆粉,雖然年輕人不是很熟悉,但老人們卻十分偏愛。
土爐焙子傳承技藝和情懷
韓福祥將烤好的焙子從土爐中拿出來
隨着土爐焙子越來越有名氣,許多年輕人、外地游客都會慕名來到店裏。在購買焙子的同時,也喜歡和韓福祥聊天。不少人説,焙子是張北地區的特色美食,可韓福祥卻搖搖頭説:“這是呼和浩特的特色,張北地區的焙子也是呼和浩特人傳承的手藝。”
“我們家從爺爺那一輩開始烙焙子,按每個人做20年,到我這裡是第4代,最少應該有80年。但事實上時間要更長,因為我烙焙子也已經40多年了。聽老一輩説,焙子最早就是呼和浩特當地的特色,別的地方是沒有的。”韓福祥説,最忙碌的時候,他每天需要烙4袋面的焙子,現在每天都保持烙1袋面。
土爐焙子是韓福祥最拿手的技藝,更是他最難忘的記憶。1979年參加工作的韓福祥曾在飲食服務公司工作,就是負責烙焙子,一幹就是8年。直到1987年,韓福祥簽訂了合同開始自己開店,到今年已經是第44個年頭了。上世紀80年代,在當時的商業系統舉行過烙油旋比賽,韓福祥獲得了一等獎。
隨着時代發展,製作工藝複雜、産量低的土爐已經被焙子鋪逐漸淘汰了,大家都改用機器和面,用燃氣或者電烤箱烤焙子。但韓福祥卻始終堅持用傳統的土爐烤焙子,他説自己的焙子鋪是呼和浩特城裏最後一個土爐焙子鋪了,傳統手藝雖然費事、費力、費人,但是做出來的焙子口感好、吃着健康。
電商時代為土爐焙子注入新活力
韓福祥為顧客裝焙子
焙子對於老一輩人來説,是早點,是主食,可對於年輕人來説已經成為了一種特色美食。年輕人對美食的重新定位讓呼和浩特的焙子火遍了大江南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熱門話題“焙子夾萬物”。大家紛紛參與其中,研發了多種以焙子為主體的呼和浩特市特色美食,例如焙子夾羊肉串、焙子夾燒賣、焙子夾雪糕……一時間讓焙子這種特色美食被更多的人熟悉與認可。
現在,韓福祥的土爐焙子也在電商經濟的帶動下開啟了全新的經營模式。烙完焙子的韓福祥坐在店裏,手機裏不時傳來信息提示音,而他也開始點擊手機在網絡上接單。
“許多外地網友通過視頻、網絡知道了我們的土爐焙子,&&我們通過快遞郵寄焙子。其中有東北、河北、山東,還有南方的網友,他們都非常喜歡土爐焙子的口感。所以,我們每天還需要為在網上下訂單的顧客預留焙子、打包、發快遞,擁有了全新的銷售體驗,生活中也多了許多樂趣。”開啟全新經營模式的韓福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文/圖 記者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