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羊毛易斷,一把羊毛堅韌。在內蒙古蘇尼特左旗的社區課堂裏,古老的非遺技藝煥發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持久力量。
“原來羊毛氈可以這麼有趣!不僅學會了手藝,還結識了這麼多好鄰居。”蒙古族居民其其格小心托起自己製作的蘇尼特羊造型冰箱貼,向鄰座夥伴展示,臉上滿是欣喜。
日前,在蘇尼特左旗舒蓋圖社區活動室內,一場以“跟黨奮進新征程·非遺同心共築夢”為主題的羊毛氈手工培訓,吸引了不少居民。各族群眾圍坐一堂,在指尖技藝的交流中,共同編織着民族團結、鄰里和睦的溫暖畫卷。
小非遺見證大團結。“這項技藝過去在家庭中傳承,如今在非遺政策扶持下,從草原深處走進社區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指導老師吉木斯一邊演示氈化技巧,一邊道出樸素哲理,“單根羊毛易斷,萬千羊毛堅韌。這正如我們各族同胞,只有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共同奮進,才能讓生活像五彩氈畫一樣絢爛多彩。”這番生動而真摯的話語,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居民。
實踐環節中,活動室變成了民族團結的實踐課堂。居民們專注地鋪毛、戳刺,在親手創作中體驗着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蒙古族阿姨手把手教漢族年輕人鋪毛技巧,漢族大姐細心地幫蒙古族姐妹調整戳刺角度。
靈動的蘇尼特羊、遼闊的草原風景——隨着一件件精美的羊毛氈冰箱貼、文創挂飾在指尖誕生,活動現場成為歡樂的展示舞&。居民們興奮地舉起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與鄰座的老友和新結識的夥伴分享。
“在黨的惠民政策支持下,社區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社區居民斯琴説,“過去覺得非遺離我們遠,難以參與非遺技藝,現在發現它就在身邊。這樣的免費培訓不僅讓我們學到了技藝,更增進了鄰里感情。”
舒蓋圖社區黨組織書記劉丹丹介紹,社區通過定期開展羊毛氈、蒙古族繩藝、剪紙等非遺體驗課,將文化傳承與“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深度融合。她&&,這些活動不僅聯絡了鄰里情誼,實現了非遺的活化傳承,更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薩其仁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