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以烏拉特中旗為試點,按照“兩南兩北”(南農北牧、南草北飼、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區域農牧業大循環發展思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在農村牧區深入開展“農牧結親”活動,推動95個嘎查村結成41個對子,建立158條供需清單,推進各民族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動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推動邊境地區黨建工作提質增效,夯實民族團結進步根基,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聚焦組織聯建 建強民族團結紅色堡壘
巴彥淖爾市堅持統籌協調、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着力打造科學合理、運轉高效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綜合考慮轄區嘎查村黨支部班子建設、黨建水平、産業優勢、資源優勢、發展規劃等因素,採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擬定“農牧結親”名單,通過組織召開座談會、推進會、洽談會等方式,組織雙方嘎查村黨支部“結對認親”,簽訂農牧結親意向書,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抓黨建促民族團結進步等工作,根據各自優勢和短板,梳理形成供需清單。
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各類結親聯誼活動352場次,互派27名幹部在鄉村振興等崗位實踐鍛煉,發展特色農畜産業鏈13條,互聯互促創建成5個“整鄉推進”示範蘇木鎮和48個嘎查村“模範支部”,有效推動區域優勢互補。
聚焦生産聯促 匯聚民族團結發展合力
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兩大目標,巴彥淖爾市聚焦“加工”和“品牌”核心環節,結合全旗“一鎮一品”産業發展思路和推進“三帶三領三鏈”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結親嘎查村黨支部之間根據農畜産品産業鏈基礎,採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組建産業聯盟,構建起以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員幹部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産業基地、合作組織、專業協會等為支撐的産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規模化種植、農機社會化服務、奶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導産業,打造全産業鏈示範基地和示範園區,不斷優化種植養殖結構,提高種植養殖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全旗共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34家,帶動農牧民入股3312戶,總籌資6925萬元,累計分紅828萬元,惠及農牧民2209戶,壯大了酸馬奶、肉牛、櫻桃、辣椒等9項主導産業和品牌産業,有效推動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雙提升”。
聚焦活動聯誼 共建民族團結和諧家園
巴彥淖爾市依託“一校一隊一車一戶一業”“黨政軍警民企”“農牧結親”等特色黨建載體,充分利用口岸國門、抗日烈士陵園、國防教育實訓基地、脫貧記憶展館,以及各級黨群服務中心、草原流動黨校、黨員中心戶等陣地,整合黨校骨幹教師、基層黨務幹部、先進典型模範等組建宣講師資庫,結合紅歌會、民俗文化節、農牧民文藝匯演、鴻雁藝術節、那達慕大會、全民運動會、珍珠節、打馬印、書畫攝影展、趣味運動會等文化共建活動,編排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主題文藝節目,定期選派骨幹教師送教下鄉,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的理論宣講活動和民族聯誼活動,講述內蒙古完成“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累計組織“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籽籽相擁·同心築夢”“民族團結一家親”“國旗耀邊關”等聯創共建活動230余次,通過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講清楚“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講好民族團結故事,讓各族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聚焦資源聯享 夯實民族團結物質基礎
巴彥淖爾市充分發揮邊疆民族地區優勢、深化協作聯動,促進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烏拉特中旗精準匹配各類資源需求,集中摸清共建嘎查村黨支部班子建設、黨建水平、産業優勢、資源優勢、發展規劃等要素,充分盤活集體資産資源、全力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大力鼓勵引才聚才、創辦集體經濟實體,搭建跨領域、跨部門、跨行業的合作交流&&,大力扶持現代農牧業、民族手工業、民俗旅游、電子商務、光伏發電等特色産業,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品”發展模式,以一條特色化、精品化、規模化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實現農村牧區資源利用最大化,讓民族特色産業成為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香餑餑。
近年來,結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政策的實施,共建嘎查村黨支部探索開展捆綁聯營、資源聯享、産業聯建等生産資料互用、發展技術互學等共建共享活動80余次,打造跨蘇木鎮的集體經濟聯合體4個;根據農牧業不同季節需求,通過南北輪牧,相互提供飼草料、有機肥等生産資源,累計幫助320多戶牧民解決牲畜過冬度春飼草料短缺問題;新招募87名到嘎查村任職的大學生,為12個人才短缺的邊境嘎查村各調劑1名大學生,協助參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民族團結、産業發展等工作。
聚焦困難聯助 搭建民族團結連心&&
巴彥淖爾市堅持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服務百姓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結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建立87支由黨組織主導,黨支部書記牽頭,邊防派出所、駐地企業和農牧民聯動的“紅石榴”黨員志願服務隊伍,與困難黨員群眾結成幫扶對子。
共建嘎查村黨支部之間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建立供需清單,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三服務一促進”等實踐活動,每月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你有困難你找我,我是黨員我幫你”等共建活動,每季度開展1次跨村聯建、團結聯誼活動,將黨組織和志願服務隊建設成為各民族、各領域、各級黨員群眾集聚的共建團隊,累計開展助困、捐資助學等公益活動370余次,幫助各族群眾解決困難580余件,展現各族群眾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針對抗洪救災、牧區乾旱等突發情況,結對嘎查村黨支部通過互派34支志願服務隊開展醫療巡診、服務代辦、應急救援、卡點值守等義務服務1200余次,為旱情嚴重的嘎查村捐贈飼草料8萬餘斤、草捆4000余捆,為有特殊困難和受災群眾募捐資金56萬餘元,發放飲用水、方便麵、大米等物資4000余件,幫助受災群眾解決燃眉之急,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彰顯民族團結,凝聚起各族群眾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強大力量。
聚焦生態聯護 共建民族團結美好家園
巴彥淖爾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加快農牧業綠色發展,補齊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突出短板。結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契機,各蘇木鎮黨委組織“農牧結親”黨支部圍繞加大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快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持續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加強鄉村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等,結親嘎查村黨支部之間開展按季節南北輪牧活動,通過冬季牧區牲畜到農區遛茬,春季用農區草料舍飼喂養牧區牲畜,夏季用牧區羊糞為農區耕地施肥等措施,加強農牧業的區域聯動,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産品産出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實現畜群降下來、收入增上來、生態好起來、草原美起來的目標。
巴彥淖爾市民委相關負責同志&&,開展“農牧結親”活動是黨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有益探索,是促進農牧民群眾共同富裕的有效載體,也是促進邊疆民族地區優勢互補的積極探索,必須立足南北農村牧區發展實際情況,準確分析黨組織優勢所在和共建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真正實現區域融合發展的目的,讓各族群眾在互幫互助中實現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