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化德縫紉工”勞務品牌作為京蒙協作的突出成果亮相第三屆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該品牌是2025年北京市報送的5個勞務品牌之一,這是北京市首次報送市外品牌參與國家級評選,也是內蒙古首個獲此殊榮的勞務品牌,為京蒙協作增添了亮麗一筆。展會現場,來自化德縣的精美羊絨、駝絨服飾整齊陳列,從保暖工服到時尚單品,各式展品背後,是一個勞務品牌帶動一方産業、惠及萬千家庭的生動實踐。這個由東城區與化德縣攜手培育的品牌,以其創新的協作模式、紮實的技能支撐和顯著的民生成效,贏得了與會各方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認可。
位於烏蘭察布市東北部的化德縣,有着40餘年的羊(駝)絨絮片服裝産業歷史。1984年化德絮片廠建成後,絮片服裝逐步走向全國,但長期以來,缺標準、缺品牌、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制約着産業發展,更讓本地勞動力陷入“有産業無技能、想就業沒門路”的困境。
轉機始於京蒙東西部協作的深入推進。據從東城區委辦公室到化德縣農牧和科技局挂職的幹部高貫嵩介紹,2017年東城區與化德縣結對幫扶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區外聯辦會同相關部門始終聚焦當地特色産業痛點,立足化德縣畜牧資源優勢和産業基礎,按照農業農村部協作幫扶要求和京蒙協作“四項行動”部署,構建起“政策扶持+技能培訓+崗位匹配+穩崗保障+消費幫扶”的全鏈條幫扶體系,讓這個沉寂多年的地方産業煥發生機。
在化德縣公共實訓基地,總能看到忙碌的培訓場景。東城區對接北京優質師資,創新推出“理論築基+實操強技”的培訓模式,專業講師系統講授縫紉設備原理、包袋製作規範等核心知識,資深縫紉技師手把手指導直線縫紉、包邊處理等關鍵工藝。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兩地還開展了針對性培訓,根據工人特點和崗位要求因材施教,讓培訓內容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截至目前,化德縣已累計培訓縫紉工人3000餘人,還為周邊旗縣代為培養300餘人,“化德縫紉工”已然成為技術過硬、勤奮踏實的代名詞。
崗位精準匹配讓技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東城區與化德縣充分利用京蒙勞務協作機制,常態化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活動,搭建企業與求職者的用工洽談&&。通過對本地企業缺工崗位統計分類,重點為脫貧勞動力開闢就業綠色通道,實現“就業一人,致富一戶”的目標。與此同時,東城區支持化德縣設立京蒙協作專項穩崗補貼,落實以工代訓、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為企業減負、為勞動者護航,讓就業崗位穩得住、收入有保障。
産業興則民生興。“化德縫紉工”品牌的崛起,不僅讓化德縣的服裝産業實現從“散戶加工”到“龍頭引領、批量生産”的轉型,更帶來了民生領域的蝶變。如今,化德縣從事服裝加工的企業已達93家,年産服裝1300萬件,産值突破12億元,輻射2萬餘人就業,6000多個一線機工崗位讓本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年人均收入達5萬元,直接帶動150余名脫貧人口穩定增收。青壯年返鄉就業,讓空巢老人有子女照料、留守兒童有父母陪伴,縣城學校的生源逐漸回流,曾經“人去城空”的冷清景象被“人來人往”的煙火氣取代。
消費幫扶與品牌推廣為産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東城區充分發揮首都資源優勢,組織服裝行業專家實地調研指導,開展電商培訓班培養本土電商人才,幫助化德縣拓展網絡銷售和直播帶貨等新興渠道。東城區環衛中心、北京市和平裏醫院等單位紛紛採購化德羊(駝)絨絮片服裝作為禦寒工服,累計銷售額超2000萬元。幫扶的腳步不止於服裝産業,今年以來,化德縣農牧産品消費幫扶總額已達2.68億元,從新鮮的牛羊肉到香醇的奶製品,越來越多的本地産品通過協作渠道走向全國,實現了産業提質、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從草原小城的産業困境到全國認可的勞務品牌,“化德縫紉工”的成長之路,是京蒙協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生動寫照。這根穿梭在針線間的協作紐帶,不僅織就了高質量的服裝産品,更織就了化德縣百姓的幸福生活。展望未來,東城區與化德縣將繼續深化協作,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縫紉工隊伍,進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含金量;另一方面持續提升技能培訓水平,推動産品向“高精尖”升級,將“化德縫紉工”打造為全國知名的勞務“金名片”。(宇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