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區(縣)作為教育強國戰略的基層實踐單元,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乎國家教育宏偉藍圖的落地生根。11月15日,“‘數’説強區 ‘育’見未來:教育強區論壇暨指數發布會”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來自全國多地教育專家與教師代表齊聚一堂,共探“教育強區”建設路徑,共話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會上,《中國教育強區指數報告(2025)》正式亮相。該報告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編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及北京師範大學科技集團提供研究支持,旨在打造科學客觀的教育“診斷標尺”與“決策羅盤”,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與行動指引。測算顯示,21個樣本區縣教育強區建設成效顯著,呈現“東部引領、中西並進”格局,形成“先導-優勢-中堅”三大梯隊。其中,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成為中西部唯一躋身“先導級”梯隊的地區,其“美好教育”實踐為中西部及區域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康巴什模式”。
破解發展不均的“康巴什方案”
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的平均主義,而是“提弱擴優”的資源重構。面對曾經教育質量不均、擇校熱等難題,康巴什區以集團化辦學為抓手,逐步組建起6大教育集團,通過“名校帶弱校、名校帶新校”的模式,推動新建校快速起步、薄弱校煥發生機、偏遠校生源回流。近5年,康巴什區累計交流輪崗教師600餘人,佔教師總數的18%,讓優質師資觸達每一所學校。

康巴什區第一中學北校區的發展歷程便是集團化辦學成效的生動例證。2022年,該校借址辦學之初,全校僅有27名教師,規模小、基礎弱。依託教育集團資源的深度整合,學校推行每週集體備課、每月聯合教研的機制,三年時間迅速發展成為擁有162名教職工、近千名學生的優質校區。“要把每一分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教育是慢功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幹。”康巴什區第一中學北校區校長劉金民始終堅守的教育理念,正是康巴什教育人務實精神的真實寫照。
教育發展,資源為基。康巴什區將教育視為“第一事業”,每年將四分之三的財政收入投入教育,近3年累計1.7億元用於老校區改造與綠化提升。創新“學校下單、政府買單”機制,搭配“公物倉”系統,讓教育投入精準對接需求。“政策實打實的支持,讓我們辦特色教育也更有底氣。”康巴什區第四小學校長王曉丹感慨,該校新校區建設獲百萬元體育智能化支持,數字化設備現已配齊。

公平是教育的生命線。康巴什區以“陽光工程”築牢公平底線,取消房産入學唯一限制,通過“多多評”&&將品德積分與學位挂鉤;落實陽光分班,不設重點校班,杜絕“擇校擇班擇師”。如今開學季,家長抱怨少了、學校錦旗多了,這正是教育從“資源集中”到“整體優質”轉變的生動寫照。
打造高質量育人的“康巴什路徑”
“均衡是基礎,優質是核心,讓每個孩子全面成長是教育的初心。”康巴什區歷經十年三輪課改,構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研學課程”體系,開發160余項“行走的思政課”,打造50余條精品研學線路,聯動全國各地超過500家景區、基地、高校、機構等社會資源,讓學生“跟着課本研學,像科學家一樣探究”。
課程的革新,最終要落腳到每位學生的成長上。為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康巴什區搭建從小學到高中的特長培養&&,推行“選項走班”模式,打造“陽光大課間”“興趣社團課”,確保體育、藝術、勞動課程開足開好。康巴什區第一中學北校區的“特長培養計劃”成效顯著,20名學困生經定制教案輔導與一對一特長培養,16人憑特長考入高中。“不唯分數論,幫每個孩子找對賽道。”康巴什區第一中學北校區校長劉金民的教育實踐,正是因材施教的生動詮釋。
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育人質量的核心支撐。康巴什以“康老師”品牌構建全鏈條教師發展體系,每年引才300余名,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98.55%,保障師資專業底色;通過“青藍工程”搭建成長階梯,助力教師精進“啟智潤心”的育人智慧;以“十大暖心行動”解決教師後顧之憂,使其全身心投入個性化教學;用榜樣宣傳引導教師守底線、塑形象。如今,這份以強師支撐優教的實踐成果持續輻射,康巴什已與10余個地區100多所學校結對共建,年均接待學習團隊40余批次,讓“美好教育”的智慧惠及更多學子。
康巴什區的實踐證明,教育強國建設關鍵在於把“均衡”的底色鋪厚、把“優質”的內核做實,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既是康巴什區堅守的教育初心,更是教育強國建設最堅實的根基。(王澤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