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內蒙古興安盟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泡澤相連,大鴇、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散步、覓食,安然棲息,別具一番沉靜壯闊之美。

興安盟扎賚特旗公安局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長金亮,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這片沉寂的荒野,呵出的白氣在睫毛上凝成霜花。這是他在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守護的第五個冬天。自2019年擔任所長以來,這樣的徒步巡護已成為日常。
“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金亮説着,舉起望遠鏡觀察遠處的一群大鴇。他的聲音不高,卻帶着不容置疑的堅定。為了不驚擾棲息於此的動物,他放棄了更具效率的交通工具,選擇了一段段動輒十幾公里的艱辛徒步。

手中的望遠鏡延伸視線,無人機則賦予他天空的視角。在這個位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三省區交界處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張融合了“陸地巡邏+水面巡護+空中巡查+科技巡查”四位一體的立體防護網已然織就。如今,這裡已成為大鴇、丹頂鶴、白鶴等2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以及灰鶴、大天鵝等5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繁衍生息的家園,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大鴇之鄉”“百鳥天堂”。
然而,生態保護之路從來都是佈滿荊棘的。
2023年4月,春寒料峭,濕地仍是一片泥濘。無人機巡護傳回令人揪心的畫面:一隻丹頂鶴的右腿深陷沼澤,兩隻幼雛守在母親身旁的草甸上縮成一團。這片被當地人稱為“鬼見愁”的沼澤,表面水草豐茂,底下卻是吞噬生命的泥潭。
接到報警後,金亮帶着救援隊員迅速趕到現場。熟知丹頂鶴習性的他決定獨自前往救援。“別害怕,我不會傷害你。”金亮一邊輕聲念叨,一邊脫掉警服外套,慢慢踏入泥沼。
下去的一瞬間,冰冷刺骨的泥水浸透衣裳,“仿佛有千萬根小鋼針同時刺進皮膚。”他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纏住鶴腿的水草和淤泥。丹頂鶴不斷掙扎,泥漿飛濺到臉上,他的腿越陷越深,卻始終保持着穩定的動作,嘴裏不住地安撫着受驚的丹頂鶴。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被困的丹頂鶴仿佛聽懂了金亮的話,漸漸停止掙扎。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努力,鶴腿終於從淤泥中解脫。這時金亮才發現自己的半個身體都陷進去了,手已經凍僵,才趕緊呼喚同事把他拉上岸。渾身泥漿的金亮根本站不起來,同事們將他拉回駐地,他沖洗乾淨後換了身警服,又繼續投入工作。
截至目前,保護區累計救助鳥類110余只,放飛39隻。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護區的生態持續改善。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71%穩步提升至75%;大鴇的觀測數量從206隻增長到274隻,分佈區域擴大了1萬公頃;全球瀕危物種白鶴的數量增至3880隻;動物種類記錄從861種增加到884種。
改變不僅僅發生在自然環境上,更發生在人們心裏。
2021年的冬夜,金亮在巡邏中抓獲正偷偷撒網的年輕人小楊。根據規定,小楊將面臨1000元罰款。做完筆錄,金亮遞給這個比自己小幾歲的年輕人一杯熱水:“老弟,日子再難,咱也得走正道。”這句樸素的勸誡,重重敲在小楊心上。

更讓年輕人意想不到的是,當金亮了解到他家中困境,70多歲的老母親正四處向親友借錢湊罰款時,竟默默以家屬名義替他代繳了罰款。幾天后,金亮又借給他購買農資的本錢。“法理與情理之間,本就不是一道單選題。”金亮説。
這份雪中送炭的溫暖,徹底觸動了小楊。如今,他和77歲的母親吳彩雲都成了保護區的“生態義警”,還主動在派出所門口開墾出一片花圃,用盛開的鮮花,回報這份沉甸甸的善意。

“別看我今年77歲,我和兒子都是‘生態義警’,保護家鄉環境嘛。”吳彩雲總能敏銳地察覺保護區的細微異常。從曾經的違法者到如今的守護者,這對母子的轉變,正是圖牧吉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動寫照。
從警二十年,金亮累計破獲生態領域行政案件2000余起、刑事案件400余起,始終堅守在生態保護的最前沿。
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打擊破壞自然資源違法犯罪的效率,分局創新推出了“生態警務線索提供&&”。群眾只需手機掃碼,即可進入線索提交界面,發現非法狩獵、盜伐林木、污染環境等行為,即時上傳圖片、視頻及文字描述。截至目前,通過該&&及相關渠道,分局已成功收集各類生態違法犯罪線索40余條。
“蔚藍的天空上仙鶴在飛翔,幽靜的濕地裏鳥兒在梳粧……”當熟悉的歌聲在巡護車內響起,金亮和民警們在這個平凡卻又意義非凡的崗位上,默默守護着這片土地。(任東月 刁博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