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膘肥體壯的牛羊,到香濃醇厚的奶製品,再到一望無垠的牧草,錫林浩特市充分利用地區優勢,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結合市場需求和變化趨勢,加快推進打造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近年來,錫林浩特市聚焦“草原肉庫”“生態奶罐”“綠色草都”三大定位,奮楫篤行,延伸産業鏈條,以草原肉業、奶業、草業“三駕馬車”為驅動,全力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築牢“草原肉庫”:種業振興提品質 精養模式促平衡
前不久在錫林浩特市朝克烏拉蘇木舉辦的烏珠穆沁羊賽畜會上,錫林郭勒盟養羊大戶們齊聚角逐。母羊評選項目中,本土牧戶恩和門德選送的母羊拔得頭籌,他感慨道:“種公羊選自市繁育中心,還能領補貼!從前覺得養得多才賺得多,現在懂了‘好羊一隻頂三隻’,既增收又減輕草場負擔,兩全其美。”他的話道出了當地牧民向“少養精養”轉型的關鍵——優質種源帶來的效益升級。
錫林浩特市以種業振興為抓手,夯實“草原肉庫”源頭根基。為守護烏珠穆沁羊這一本土優良品種,該市依據《烏珠穆沁羊品種國家標準(GB/T3822-2008)》,2022年啟動規範育種工作,對全市200余戶牧戶的烏珠穆沁羊開展專業鑒定,構建起“繁育中心+擴繁場+肉羊核心群”聯合育種體系。目前,該市已建成種畜繁育中心1處、擴繁場12處、核心群78群,年供種能力達3000隻以上,讓品種品質持續提升。
烏珠穆沁羊産業穩步升級的同時,肉牛品種改良也同步推進並成效顯著。目前,錫林浩特市已建成種牛場2座,通過培育核心種群推動品種迭代——不僅擁有西門塔爾牛核心群14個,還布局華西牛育種群5處,讓生長快、出肉率高的“良種肉牛”成為牧民“精養”首選,推動肉牛産業鏈從核心群培育向屠宰加工環節持續升級。
該市巴彥寶拉格蘇木牧民額爾敦蘇和的養殖經歷,正是品種改良帶來效益的縮影。2015年起,他們家養殖西門塔爾牛,隨着當地肉牛品種改良推進,通過調整畜群結構,目前已養殖30頭純種華西牛。“去年牛價走低時,20頭華西牛出欄均價仍超1萬元,今年均價上漲到每頭1.8萬元,收益穩了,草場也慢慢恢復了生機。”額爾敦蘇和説,優質種源讓“少養精養”的底氣更足,生態與收入的平衡越走越順。
錫林浩特市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陶都介紹,圍繞“肉庫”建設,錫林浩特市布局“兩區一帶一心”現代化格局:北部建成肉羊純種繁育核心區,南部打造肉羊經濟雜交示範基地,錫林河流域規劃高端肉牛養殖産業帶,市郊布局農畜産品精深加工核心區。這一科學分區既匹配草場承載能力,守住草畜平衡底線,又為“草原肉庫”提供全鏈條支撐,實現産業與生態雙贏。
做優“生態奶罐”:奶業振興延鏈條 三産融合增價值
有了優質種源打底,如何讓“好畜”變成“好品”、讓“好品”賣出“好價”?錫林浩特市以産業園區為核心載體,推動畜牧業從“賣活畜、賣鮮奶”向“賣精深加工品”轉型,更通過“加工+文旅”融合,讓産業鏈每個環節都連着“生態”與“致富”,串起一條全鏈條增值的“生態致富鏈”。
“從牧區小作坊到園區標準化生産,我們的奶豆腐、奶皮子通過精深加工,成了遠近聞名的特色産品。”在錫林浩特市奶酪文化産業園內,希牧賽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烏爾彩呼邊查看生産線邊介紹,這正是當地以奶業振興為抓手,激活“生態奶罐”價值的生動實踐。
為讓優質奶源釋放更高價值,錫林浩特市以産業園區為載體推動奶業全鏈升級。2018年啟動建設的首放食品産業園區,累計投資1.5億元,建成5.9萬平方米生産空間;2022年推進奶酪文化産業園建設,引入標準化設備與工藝,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通過低溫殺菌、益生菌添加等技術提升品質。目前,園區年産奶皮子、奶豆腐等各類奶製品約2.8萬噸,涵蓋13個大類30余項産品。
産業鏈延伸不止於加工環節。奶酪文化産業園配套建設的游客服務中心、奶酪旗艦店,讓園區成為國家3A級工業旅游園區,年接待游客量達5萬人次,實現“牧業+文旅”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兩大園區已入駐商戶18家,其中地方特色乳製品生産企業10家(含5家SC認證企業),2024年實現産值約8000萬元,2025年1月至8月産值達6400萬元。
除産業園區帶動外,基層黨組織引領的合作模式,也為“生態奶罐”的中小微奶業經營主體搭建了增收橋梁。寶力根蘇木深化“抓鄉促村帶戶”整體提升工程,推行“雙孵化”行動,由該蘇木9個嘎查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出資225萬元,於2024年7月註冊成立錫林郭勒盟寶力根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以“生態牧業+文旅”“統銷直銷+電商”為核心運營板塊,重點解決牧區奶食品小作坊“銷售難、議價弱”問題——截至目前,已幫助5個奶食品、馬奶加工小作坊牧戶銷售産品30余萬元,戶均收益達5萬餘元,讓“生態奶罐”的優質産品從草原深處直達市場終端。
據了解,錫林浩特市計劃2025年至2027年投資3億元,建設佔地約200畝的奶酪産業聚集區,涵蓋生産、研學、科研、會展等板塊,進一步完善“生産+銷售+觀光”模式,讓“生態奶罐”價值充分釋放。
守護“綠色草都”:生態優先築根基 科技賦能強産業
作為畜牧業的“命脈”,牧草供應直接關係到生態平衡與産業發展。在守護草原生態的同時,為築牢飼草供應根基,錫林浩特市錨定“綠色草都”定位,將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從天然草場的科學管護到人工飼草的科技補給,一步步為“草都”建設夯實基礎。
“現在打草,全是機械化!雙刀打草機‘突突突’往前衝,高密度捆草機、自動裝草機跟着上,從割到捆再到垛,全程機器搞定,工作效率提升很多。”毛登牧場職工王強指着草場上忙碌的機械群説。在他身後,43萬畝生態園區內,七台打草機如“銀鐮”穿梭,打捆機緊隨其後將鮮草壓成緊實草捆,連片的草捆點綴在青綠原野間,勾勒出“綠色草都”的豐收圖景。
作為錫林浩特市重要的飼草料生産儲備基地,毛登牧場的生態發展之路頗具示範意義。自2003年起,牧場依託國家清理非牧政策與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保護性建設了佔地36萬畝的生態園區,實行無人、無畜管理,重點發展草産業,探索“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路徑。20餘年來,園區堅持全封閉管護,同步實施約19萬畝天然打草場提質增效項目,讓草原生態煥發新生——植被覆蓋率從30%提升至62%,牧草種類從50種增加到200多種。
生態向好帶動産業提質。今年,毛登牧場預計打草1.6萬多噸,産量穩中有升。“産量提高了,錢包肯定也鼓鼓的,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王強的感慨,正是“綠色草都”生態價值轉化為産業價值的生動注腳。
生態打底之外,科技正為“綠色草都”補上“靠天養草”的短板。在白音錫勒牧場的水培牧草大棚裏,牧戶於海軍指着運轉的自動化設備介紹:“以前冬天喂羊全靠儲草,遇上旱年就慌神;現在這棚裏的水培牧草,不受天氣影響,每天能産2.5噸,夠3000隻羊吃一天,還能省一半飼養成本。”棚內的立體種植架整齊排列,噴淋、人工光等設備精準調控生長環境,翠綠牧草長勢喜人。這背後,是錫林浩特市以科技與生態守護“綠色草都”的紮實實踐。
毛登牧場的生態打草守護天然草場根基,水培牧草的科技補草破解“靠天養草”難題,錫林浩特市已構建起“天然草場為主、科技飼草為輔”的飼草供應體系,讓“綠色草都”成為草原生態的“屏障”、畜牧業發展的“糧倉”。
從“草原肉庫”的種業振興,到“生態奶罐”的鏈條延伸,再到“綠色草都”的根基築牢,錫林浩特市以“肉、奶、草”為核心的畜牧業發展新格局日益成型。未來,隨着牧業機械化率、畜産品加工轉化率持續提升,這片草原將繼續書寫生態美、産業興、牧民富的高質量發展新答卷,為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再添新功。(記者 畢力格巴特爾 錫林浩特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敖特根其木格)
原標題:草原肉庫 生態奶罐 綠色草都 錫林浩特市:“三駕馬車”帶動畜牧業提質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