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黃沙漫卷、侵蝕河岸的脆弱生態,如今正在蛻變為綠潮涌動、河清岸闊的壯美圖景。“十四五”期間,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內蒙古自治區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書寫下“綠進沙退”的歷史性奇蹟,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從上游進入中游,黃河在內蒙古的7盟市如弓般拉出一個全長843.5公里的“幾字彎”。內蒙古是黃河流經最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的省區,“幾字彎”區域內分佈着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裏三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沙化土地面積2.28億畝,集中了整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83%的沙化土地和74%的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任務。
“十四五”期間,作為“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之一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在內蒙古全面打響,當地生態環境顯著向好。2021年至今,內蒙古完成生態治理5553萬畝,佔黃河“幾字彎”治理總任務的40.2%。目前,庫布其沙漠北緣420公里鎖邊林帶宣告全線貫通,烏蘭布和沙漠東緣400里防風固沙帶全線貫通,阿拉善盟騰格裏沙漠等三大沙漠1856公里林草鎖邊帶全面合龍,毛烏素沙地80%的面積披上“綠裝”。內蒙古入黃泥沙量由過去的2700萬噸降到現在的400萬噸。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不僅是一場生態保衛戰,更護航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它守護了河套平原等“塞外糧倉”,提升了農牧業産出,還催生光伏發電、肉蓯蓉種植、沙漠旅游等産業,激活了沙區經濟,更顯著推動了沙區百姓增收。2024年,內蒙古黃河“幾字彎”7盟市地區生産總值共計18510億元,較2020年增長了58.8%。
思想領航:繪就“幾字彎”攻堅戰壯闊藍圖
金秋時節,位於巴彥淖爾市的“塞外明珠”烏梁素海風光迷人,蘆葦蕩隨風起伏,紅嘴鷗等數十萬隻候鳥在碧海藍天間嬉戲,此起彼伏的啼鳴聲,奏響了黃河“幾字彎”生態和諧的交響曲。
黃河“幾字彎”生態持續向好,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功實踐,更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這為內蒙古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提供了根本保證。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他先後來到烏梁素海、國營新華林場等地調研,對生態保護與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賀蘭山等為重點,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護修復河套平原河湖濕地和天然草原,增強防沙治沙和水源涵養能力。
全區上下聞令而動,黃河“幾字彎”7盟市立即掀起規模治沙的熱潮。座談會結束後,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迅速安排部署,啟動了烏蘭布和沙漠千人秋季造林。當時火熱的場景,讓當地護林員金振雲至今難忘,“密密麻麻的人,彎腰揮鍬,從白忙到黑”。
“內蒙古明確在黃河‘幾字彎’片區實施三大項目、解決六大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馬強介紹,即實施庫布其—毛烏素沙漠沙化地綜合防治項目、陰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含烏梁素海)、騰格裏—烏蘭布和沙漠(賀蘭山西麓)防沙治沙項目,解決好沙患、水患、鹽漬化、農田防護林、草原超載過牧、河湖濕地保護六大生態問題,打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高地。
為打好這場防沙治沙、保衛黃河生態安全的“硬仗”,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系統觀念,突出治理重點,進行科技治沙,並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六期黃河“幾字彎”投入資金是前五期的6倍多。一片片綠色不斷延伸、擴展,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越來越牢固。
系統施治:山水林田湖草沙“攥指成拳”
前不久,在北京生活的張成傑,時隔多年回到家鄉巴彥淖爾,欣喜地發現生態大變樣:“烏梁素海清澈透亮,烏蘭布和沙漠成了光伏海洋,河套灌區鹽鹼地大為改善……”
巴彥淖爾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陳海維介紹,近年來,市裏實施了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工程、烏梁素海東岸荒漠草原生態修復示範工程等項目,全域生態持續向好。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內蒙古摒棄“單一治理”思維,統籌護山、節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構建起跨要素、跨區域的系統治理體系。各類生態要素相長相促,推動攻堅戰縱深向前。
系統觀念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聚焦重點,因地制宜。攻堅戰中,內蒙古將黃河岸線流沙、沙頭、沙源、十大孔兌粗沙區、河套灌區平原鹽漬化土地作為攻堅重點,因地制宜布局開展黃河流沙源頭、賀蘭山生態廊道和烏梁素海等重點區域治理。
庫布其沙漠邊緣的黑賴溝孔兌(蒙古語意為山洪溝),過去不斷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如今經系統治理實現生態蝶變——東西兩岸,4500余畝沙障如巨網鎖住沙丘,19.76萬株沙柳、胡楊等樹木迎風挺立……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委書記王小平説:“治理切斷了沙漠蔓延路徑,有效緩解了泥沙入黃壓力,為我們守護母親河、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了可持續的達拉特力量。”
位於烏海市的烏海湖庫區,近年泥沙淤積嚴重。烏海市副市長李和平説,清理淤泥過程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將清理出來的淤泥,製成改良土銷售給礦區企業,同時解決礦區生態修復缺土難題。為提升黃河一級支流大黑河水質,烏蘭察布市根據影響水質的不同因素,因地制宜打出恢復植被、設立保護區、實施生態修復等一整套“組合拳”,近年大黑河水質明顯提升。
系統觀念還體現在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保護優先上。攻堅戰中,內蒙古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通過解決草原過牧、保護草原生態,來防止土地沙化。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顯示,內蒙古在黃河流域42個旗縣落實禁牧面積1.63億畝、草畜平衡面積1.35億畝。2024年,全區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數由23.9%降至10%以下。
點沙成金:生態産業釋放“富民效應”
“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內蒙古堅持綠富同興、協同發展的原則,按照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思路防沙治沙,在保護修復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林草産業,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走進烏蘭布和沙漠,光伏板形成的“藍色海洋”閃着耀眼光芒。這一沙漠約三分之一的面積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是內蒙古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的重點地區。磴口縣委書記劉向陽説,磴口縣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現已建和批復在建新能源裝機達542.66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面積13.6萬畝。“全縣已在光伏板間種植3.73萬畝梭梭和四翅濱藜,通過打造‘新能源+碳匯林+藥材+畜牧業’的一體化生態修復模式,三年後可實現産值8000萬元左右。”
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國家第一批大基地項目之一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已並網發電,去年發送綠電41億千瓦時。杭錦旗能源局局長李利軍説:“光伏板雙面發電可增加發電量5%至10%,光伏板下種植優質牧草、藥材實現立體生態種植,光伏板間運用先養雞後養羊的‘畜禽草耦合’治沙技術,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多重效益。”
光伏治沙,也為晶硅光伏産業創造了廣闊空間。在享有“世界綠色硅都”稱號的包頭市,目前打造出包含硅料、拉棒、切片、組件等在內的光伏全産業鏈。目前已有70多家光伏企業集聚於此,經過上下游企業的合力生産,一粒粒石英砂“化身”為光伏板,被運往內蒙古的光伏治沙現場以及海內外。自2022年以來,當地晶硅光伏産業産值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元。
綠海中“留白”的原始沙漠風貌,激活了各地的文旅經濟。位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5A級旅游景區響沙灣傳來陣陣駝鈴聲,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騎着駱駝暢覽大漠風光。鄂爾多斯市依託庫布其沙漠,打造沙漠生態文化旅游帶,每逢旅游旺季和節假日,便開啟“人從眾”模式。2024年,鄂爾多斯市沙漠類景區接待游客超22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
黃河“幾字彎”沿線的農牧民也紛紛參與進光伏治沙、生態旅游等産業中來,增收致富之路越來越寬廣。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圖布新介紹,當地依託沙漠,大力發展特色沙産業,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採種3個百萬畝産業基地,吸納農牧民3萬多人就業,人均增收3萬至5萬元。
科技治沙:從“人海戰術”到“機械會戰”
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防沙治沙項目區,多&牽引播種機在沙地裏往來穿梭,挖溝、栽檸條、掩土等作業一氣呵成。現場施工負責人劉少東介紹,過去採用人工挖溝的方式種檸條,每人每天最多能種4畝,如今改用機械挖溝方式,一台車每天能種200畝,治沙效率明顯提高。
在科技治沙理念的帶動下,內蒙古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進入“倍速模式”,實現從“人海戰術”到“機械會戰”的歷史性轉變,有效提升生態工程質量和效率,加快恢復沙漠、沙地生態系統功能。
在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緣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多&裝有履帶的壓制沙障機正像插秧似的在沙地上作業,每前進一米就會將早已均勻鋪在沙地上的稻草、秸稈精準“植”入沙地裏。管護中心主任杜永軍説:“過去我們依靠人工扎草方格和種苗,效率很低。現在我們引進40多&機械裝備進行防沙治沙,作業速度比以前純人工提高了5倍多。”
目前,內蒙古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推廣灌木平茬機、智能沙障鋪設機、無人機飛播等先進適用新技術、新裝備,機械治沙覆蓋率達50%以上,推動防沙治沙向機械化作業、智慧化治理轉變。
在毛烏素沙地治理項目區,無人植樹機器人“句芒301”和無人機因省工、省時、省錢,成為治沙“明星”。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宋俊峰介紹,“句芒301”集成自主導航、視覺識別等先進技術,5秒可完成一株樹苗栽植全流程,而無人機能高空運送種子和沙柳,單機每日作業量達人工的10倍,成本僅為傳統人工作業的30%。
聚力聯動:跨區域跨部門共繪“治沙同心圓”
內蒙古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創新聯防聯治機制,突出自治區內外行政區域的聯動,實行沙漠邊緣和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統籌謀劃,跨區域、跨部門共繪“治沙同心圓”。
毛烏素沙地橫跨內蒙古、陜西、寧夏三省區,總面積約6354萬畝,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其中75%的面積位於鄂爾多斯市境內。自2023年10月以來,鄂爾多斯與陜西榆林、寧夏吳忠、寧夏石嘴山、甘肅慶陽開展毛烏素沙地區域聯防聯治合作。
“我們打破行政界限,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生態防護網絡,同力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近幾年,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的綠色生態版圖持續擴大,80%的面積披上‘綠裝’。”鄂爾多斯市副市長吉日木圖説。
聚力聯動,既強化省份間的協同配合,更深化區內沿黃盟市的緊密行動。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劉拐沙頭是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握手”之地。過去,沙漠就是黃河的堤岸,現在流動的沙丘被草方格緊緊鎖住,集中連片栽植的沙生植物鬱鬱蔥蔥。自2024年3月巴彥淖爾市與阿拉善盟等4個盟市簽署聯防聯治合作協議以來,劉拐沙頭建成喬木擋沙墻、灌木阻沙帶、灌草阻沙網“三道防線”,使烏蘭布和沙漠入黃泥沙量減少97%以上。
“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以來,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協調推動下,聯防聯控新局面不斷拓展:不僅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圍繞毛烏素沙地開展了聯防聯治,甘肅和內蒙古還共同構築起四大阻擊防線,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握手”,構建起同向發力的新格局。
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柳天雲説,自治區內外的沿黃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共同推進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交界區域生態治理,構築防風固沙林草帶,形成協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工作新局面。
攻堅戰以來,蒙甘、蒙寧交界區域聯合完成生態治理684萬畝。黃河“幾字彎”區內各盟市攜手阻擊流沙入黃,完成生態治理340萬畝。
依靠群眾:齊心協力共築家園“綠盾”
敖特更花出生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在她的記憶中,家門口就是一座大沙丘。“在旗裏修第一條穿沙公路之前,我滿腦子想的只有逃離這裡。”
1997年第一條穿沙公路在杭錦旗破土動工,為敖特更花的生活帶來轉機。從給修穿沙公路的司機做飯,到投身治沙造綠,建立合作社和綠化工程公司……敖特更花和許多留在沙區的農牧民一樣,投身於綠化家鄉,又在參與中實現增收致富。“今年我帶領50多名農牧民參與8000畝治沙和20000畝灌木平茬項目,每人每天至少能掙300元。”
從“想逃離”到“要守護”,是內蒙古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實寫照。攻堅戰中,內蒙古目標設定“為了群眾”,實施過程“依靠群眾”,治理成果“造福群眾”,成功激發了群眾防沙治沙的主人翁意識——變“要我治”為“我要治”,為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內蒙古鼓勵探索以工代賑、先建後補等模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群眾參與機制,讓治沙從政府“獨角戲”變成全民“大合唱”。攻堅戰以來,內蒙古通過“以工代賑”吸納當地農牧民6.3萬人次、發放勞務報酬8.5億元,實現了既治沙又增收。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能源局能源保障中心主任李凱舉例説,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建設過程中,僅2023年就安裝了218萬塊光伏板,用工量很大。最多一天,用工人數達到3000多,每人的日收入在300至1000元不等。
今年,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平原村村民王明來到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種樹近一個月。“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幹活,一個月到手上萬元,特別滿意。”他説,“大夥手挽手種樹,這一片綠就是家園的‘盾’,風再大也不怕了!”
精神鑄魂:“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護航
“寧可種樹累死,也不能讓沙子欺負死!”這是鄂爾多斯“治沙女王”殷玉珍最常説的一句話。1985年,19歲的殷玉珍嫁到毛烏素沙地腹地,眼前只有黃沙和一間半掩在沙子裏的土房。丈夫白萬祥拉着她的手説:“我們一起把這裡變綠。”
從那時起,殷玉珍每天凌晨就背着樹苗走進沙漠,一把用來插眼撒樹籽的鋼釬被磨掉一尺多。一次沙塵暴來襲,她剛栽下的幾百棵樹苗全部被毀,殷玉珍坐在沙丘上哭了整整一夜,天剛亮又扛起鐵鍬重新開始。她曾在絕望時朝天大吼:“別欺負人,我要把你戳破!”
40年過去了,殷玉珍和家人共計造林7萬畝,栽植柳樹、楊樹、側柏、雲杉、樟子松等樹種近200萬株,在茫茫沙海中築起一道綠色屏障。她榮獲全國“三八綠色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激勵着更多人投身治沙事業。
攻堅戰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已深深融入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每一個環節,成為凝聚各方力量、攻堅克難的精神旗幟。
內蒙古將“三北精神”與“蒙古馬精神”轉化為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攻堅戰正在啃下一塊又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王肇晟介紹,黨政主要領導靠前督戰,各級各部門奮力攻堅,將防沙治沙“戰鬥堡壘”建在第一線,形成了“五級書記”抓治沙的工作體系,大力弘揚先進典型,營造出全社會關注生態、參與治沙的濃厚氛圍。
今年9月,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鄂爾多斯舉辦,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見證了“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滋養下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取得的治沙奇蹟以及它所蘊藏的重大社會價值:它是一條通過生態建設統籌民生改善、産業轉型與國家安全的系統性社會工程,證明了荒漠化防治與高質量發展可以同頻共振,為全球生態脆弱區的社會發展提供了“綠進沙退,人業共興”的中國經驗。
“黃河‘幾字彎’的庫布其模式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當我們修復土地時,我們也在恢復人類的尊嚴。”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亞絲明·福阿德在論壇上説。(記者 劉偉 王靖 李雲平 趙澤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