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完成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3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合龍攻堅戰,一條1856公里的“綠色長城”有效阻截了沙漠擴張;呼倫貝爾市近億畝草原進入“帶薪休假”模式;斷流27年的西遼河實現幹流全線貫通;內蒙古首批“小流域+侵蝕溝”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交易成功簽約……一個個來自綠水青山間的畫面拼出了內蒙古的生態畫卷。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高質量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讓山更綠、水更清,“風吹綠草遍地花”“一灣碧水映晚霞”的美景處處可見。
內蒙古防沙治沙進入“倍速”模式
穿梭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巴音至蒲圪卜公路上,道路兩側整齊排列着草方格沙障,與遠處金黃的沙丘形成鮮明對比。這條16.81公里的公路兩側可用於建設光伏項目的土地共計5.5萬畝,可帶動光伏裝機180萬千瓦,進一步提升區域整體治沙成效。隨着公路向沙漠腹地延伸,道路兩側的綠色走廊不斷拓展,昔日肆虐的流沙正得到有效控制。
“2023年,全面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2024年,內蒙古以日均6萬畝的治理速度推進防沙治沙,進入‘倍速’模式。”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鐵牛介紹,“毛烏素沙地治理進度達到80%,庫布其沙漠建起了‘光伏長城’,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3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合龍。”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百萬畝梭梭林示範基地,登高遠望,梭梭林一望無際。梭梭林腳下,有它的“黃金搭檔”肉蓯蓉。
1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低平的“不毛沙地”。2010年,阿拉善左旗啟動百萬畝梭梭肉蓯蓉産業基地建設項目,在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規劃了43萬畝梭梭造林地。2012年春,項目開始施工建設。如今,這裡已種植梭梭林43萬畝,形成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3公里的綠色防護屏障;接種肉蓯蓉5.8萬畝,年産鮮蓯蓉300噸左右,産值近600萬元。
2024年5月啟動的渾善達克沙地莝草山綜合治理項目位於渾善達克沙地腹地,是赤峰市克什克騰旗2024年“三北”六期防沙治沙重點工程,打造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示範區,實施治理面積12.65萬畝。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累計投入生態保護修復資金1000億元以上,完成生態建設任務1.1億畝,其中防沙治沙超6500萬畝。
內蒙古草原實現“帶薪休假”
走進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阿茹貢家庭牧場,牧民塔麗婭正要去給牛添草料。
“以前養羊靠放牧,羊喜歡刨草根吃,加上養羊數量越來越多,草場退化嚴重。”塔麗婭説,現在休牧後,一年能拿到7萬元的補貼,夏天草場明顯更綠了。
20多年前,由於超載放牧等原因,呼倫貝爾草原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近年來,內蒙古持續探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多元化補償機制,實行草原生態保護效果與補助獎勵資金分配挂鉤激勵約束政策。
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賽罕烏力吉蘇木腦幹塔拉嘎查,牧民額日登巴雅爾家佔地3畝左右的羊圈不時傳出“咩咩”的叫聲。
額日登巴雅爾家有7000多畝草場,休牧期間拿到8000元補貼。他説,保護草原生態每個人都義不容辭,只有草原的生態不斷變好,牧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美。
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內蒙古推行舍飼半舍飼模式,支持牧民整合資源、購置設備、建設圈舍,增加人工飼草和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産量,實現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2025年,內蒙古9.7億畝草原實現“帶薪休假”,其中3.8億畝禁牧區草原實行5年全年禁牧,5.9億畝草畜平衡區草原執行不少於45天的春季休牧制度。
內蒙古水安全保障能力實現全面提升
10月初,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馬卜子村的玉米種植基地,一條條貼片式毛管滴灌帶如同“毛細血管”,將水分精準輸送到玉米根部。與以往的大水漫灌相比,這樣的精準滴灌,不僅讓田間管理更智能,節水效果也更顯著。
“平常的滴灌用水一畝地在400-500立方米,現在基本控制在300立方米,節水30%-35%。”馬卜子村支委委員王鎖説。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持續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水旱災害防禦、供水保障、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能力全面提升。
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顯著提升。黃河、嫩江、遼河干流堤防已基本達到設防標準,初步形成了集水庫、堤防、水閘、分洪區等於一體的較為完備的防洪減災體系。目前,全區各級堤防達標率80.13%,建成防汛抗旱指揮和山洪災害防禦&&,可有效監測預警雨水情變化和山洪災害,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顯著提升。
供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東&子水庫工程、內蒙古支線工程開工建設,引綽濟遼工程完成試通水。河套、鐙口等灌區基本完成“十四五”現代化改造任務。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8%,全區總供水能力達到238.6億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鎮、工農業發展用水需求。
深入實施節水行動。全區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20年下降21.2%、18.7%。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88,農業用水效率大幅提升,為促進農業生産,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新突破。全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62萬平方公里,減幅達2.79%;中度以上侵蝕面積減少了1.05萬平方公里,減幅達7.60%,侵蝕強度總體由高向低轉變;全區水土流失狀況呈現出了面積和強度“雙降低”的向好趨勢。
內蒙古正以久久為功的定力,持續鞏固提升生態建設成果,讓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更加牢固,讓綠色發展新畫卷在祖國正北方鋪展得更加壯麗。(記者 張慧玲)
原標題:繪就綠色發展畫卷 守護北疆綠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