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驕綠能5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範項目。記者 康麗娜 攝
站在12層高的觀景&上遠眺,燦爛陽光下,一望無際的光伏板熠熠生輝,猶如藍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光伏板下,蒙古扁桃、檉柳、白刺等耐旱植物鬱鬱蔥蔥。
這裡是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位於庫布其沙漠中段。作為國家第三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之一,該基地通過“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模式,不僅有效改善了沙漠生態環境,還與周邊景區有機連接,形成沙漠旅游經濟綜合示範區。截至目前,基地兩期項目均已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年發綠電20億度,年節約標煤68萬噸。
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只是鄂爾多斯市宏偉“光伏長城”工程中的一環。依託“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戰略,鄂爾多斯正沿庫布其沙漠北緣建設總長近400公里、平均寬約5公里的“光伏長城”,以分段實施、線性布局的方式,推動新能源開發與生態修復深度融合。
“這條‘光伏長城’可容納1億千瓦新能源裝機容量,計劃2030年建成,建成後將實現光伏治沙300萬畝,生態治沙900萬畝。”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張旭説。目前,庫布其沙漠“光伏長城”治沙帶已建成光伏裝機1002萬千瓦,實現光伏治沙70萬畝。
曾經,庫布其沙漠以每年數十米的速度侵襲黃河沿岸,吞噬草場、威脅農田。而今,光伏治沙實現沙固綠延,人與自然在此共贏。“這不僅是一條‘光伏長城’,更是一條‘生態長城’‘産業長城’‘富民長城’。”張旭説。
布局“沙戈荒”,是內蒙古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支撐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重大舉措。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我國宣布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明確到2030年,我國將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規模約4.55億千瓦,吹響在“沙戈荒”布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號角。
如今,以“沙戈荒”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主戰場。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成9199萬千瓦,投産9079萬千瓦。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風光資源富集,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分別約佔全國的57%和21%。同時,內蒙古又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區荒漠化土地8.89億畝、沙化土地5.97億畝,均居全國第二位。“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全國60%的工作量也在內蒙古。生態治理任務艱巨。
近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在“沙戈荒”地區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重大機遇,積極推廣“新能源+生態治理”模式,優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布局新能源基地,全力推進“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誓將廣袤荒漠變成生機盎然的“能源綠洲”。
截至目前,內蒙古已獲批6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新能源總裝機規模7200萬千瓦。基地全部投運後,每年向華北、華東、華中地區外送電量2160億度,綠電佔比約60%,可減少標煤消耗約38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近億噸,在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的同時,有效治理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裏沙漠數百萬畝沙化土地,實現沙漠生態修復與能源綠色轉型有機結合。
9月29日,我國“十四五”規劃布局最大的“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庫布其沙漠基地首個千萬千瓦級特高壓外送基地全面開工建設。
自治區能源局有關負責人&&,庫布其沙漠規劃跨省外送風電光伏總開發規模4800萬千瓦,本次開工的是位於庫布其沙漠中北部的新能源基地,這也是內蒙古首個全面開工的千萬千瓦級“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基地計劃2027年底前建成投運,投運後每年可為以京津冀為中心的華北電網輸送電量約360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電量佔比60%,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約64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00萬噸。
據介紹,該基地項目建設堅持“生態優先、治沙為主”的原則,沿用“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模式,通過高立式沙障、鎖邊草方格、光伏板下生態修復等三級防護體系,打造“立體生態屏障”。“目前,庫布其沙漠已有約30萬畝沙化土地披上了‘綠裝’。隨着後續‘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的加速推進,預計到‘十五五’末,庫布其沙漠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將超150萬畝,年發綠電近1400億度。”上述負責人説。
如今,一場新能源與生態共生的綠色變革,正在重塑“沙戈荒”的面貌。
騰格裏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超2000毫米以上,流動沙丘佔比超過70%,是全國生態環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嚴重、自然條件最惡劣、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當地牧民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説法。
而今,中國華電內蒙古騰格裏“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在此織就了一張固沙大網——光伏支架深入沙層,成為天然的固沙樁;板間鋪設的沙障鎖住水分,讓耐旱植物得以扎根。光伏板不僅遮擋了30%的烈日,更將蒸發量降低40%,形成獨特的“荒漠小氣候”。
“項目採用三級防護體系構建生態安全網。在光伏基地外圍設置由柵欄、沙障和防護林組成的外圍阻沙帶;在基地進場道路和檢修道路兩側,鋪設9900畝草方格,種植沙棗樹等耐旱植物;在光伏板下和板間,鋪設1500畝可降解聚乳酸纖維沙袋。通過三級防護,沙丘移動速度降低70%,植被存活率達30%以上。”中國華電內蒙古華騰公司安全與運營管理(生態治理)部工作人員楊堅介紹。
作為內蒙古獲批的6個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之一,華電內蒙古騰格裏沙戈荒大基地項目設計總規模1600萬千瓦,包括1200萬千瓦新能源和400萬千瓦火電。“目前新能源部分已建成200萬千瓦光伏項目。全部投産後,可完成治沙近22萬畝,從東南至西北隔斷騰格裏沙漠,形成阻止沙丘移動的‘綠色長城’。”楊堅介紹。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的新能源基地,湛藍色的光伏板整齊列陣,雄踞於黃沙之上。板下,草方格固住流沙;板間,梭梭林迎風而生,“藍”與“綠”在此交織共舞。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融合新能源開發和防沙治沙,通過抬高光伏陣列前沿距地面高度不低於1.8米、拉大光伏矩陣前後陣列間距不低於12米的方式,在光伏板之間預留空地,栽植具有産業優勢的抗旱節水沙生灌木、中藥材等。”磴口縣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羅彪治説。
“今年,我們計劃完成200萬光伏項目區5萬畝生態治理面積。通過推行‘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濱藜’‘光伏+檸條’等多種防沙治沙綜合治理模式,發展‘板上發電、板間種植、産業帶動、鄉村振興’四位一體循環産業,實現光伏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韓應聯&&。
陽光為筆,大漠為卷,內蒙古正以生態綠為底、能源藍為韻,在無垠沙海中繪就一幅波瀾壯闊的綠色變革新畫卷。未來,內蒙古將以更堅定的信念、更磅礡的力量,在“沙戈荒”上繼續書寫生態與新能源協同共進的壯麗史詩。(記者 康麗娜)
原標題:錨定“風光” 借勢發力 一舉多贏 內蒙古在“沙戈荒”築起“富民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