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錫林郭勒草原上,風很大,天很冷,但卻有歌聲從遠處飄來。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無論你走進哪個蒙古包,無論遇見哪位牧民,只要提起烏蘭牧騎,他們都會開懷大笑,豎起大拇指。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演員們在“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中表演。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演員在“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中表演舞蹈。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護邊員們在觀看烏蘭牧騎的演出。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觀眾們在觀看烏蘭牧騎的演出。 烏蘭牧騎是什麼?在蒙古語中,它意為“紅色的嫩芽”。他們是一群扎根草原的“文藝青年”,肩負着把文化演出送到邊疆牧戶的使命。1957年,為了解決交通不便、地廣人稀、文化供給不足等現實難題,烏蘭牧騎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應運而生。他們背着樂器、拉着大篷車,翻山越嶺,把文藝演出送到草原上的每家每戶。“不落下一個蒙古包”,是他們許下的莊嚴承諾。
與文藝同行的,還有另一種溫暖。烏蘭牧騎的隊員不僅唱歌跳舞,也會把牧民最關心的事宣講清楚:怎樣防治牲畜疫病、怎樣保護草場、黨和國家有哪些新的方針政策……他們用質樸的話語,讓牧民聽得懂、用得上、記得住。在歡聲笑語中,文藝與知識就這樣一起落在了遼闊草原的日常生活裏。
烏蘭牧騎,把文藝作品帶到基層,把黨的聲音送進牧民的心裏。
20世紀50年代,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演員們乘馬車下鄉演出。(AI復原動圖)
20世紀70年代,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在輔導牧區孩子們演唱歌曲。
20世紀70年代,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在蒙古包中創作歌曲。
20世紀70年代,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冒着風雪下鄉演出。
20世紀80年代,烏蘭牧騎的演員們為牧區兒童表演木偶劇。
20世紀60年代,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向少年兒童宣傳科普常識。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演員走出下鄉演出的大巴車。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烏蘭牧騎的退役演員在演出前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 68年過去了,曾經的文藝青年們變成了文藝中年、文藝老前輩,他們手中“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旗幟卻傳下去了。
11月12日,演員們在大巴車上更換演出服裝。
11月12日,已經退休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老隊員塞西雅拉圖在向其他演員演示樂器演奏技巧。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小小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在“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中表演。 烏雲吉日嘎拉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馬頭琴演員兼呼麥歌手。一專多能的他,13年來隨隊走遍了全旗7個蘇木和58個嘎查,仍在堅守着“不落下一個蒙古包”的初心。
11月12日,烏雲吉日嘎拉在大巴車上向其他演員演示樂器彈奏技巧。
11月13日,在蘇尼特右旗第五小學,烏雲吉日嘎拉在指導“小小烏蘭牧騎”的隊員演奏馬頭琴。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烏雲吉日嘎拉在演奏馬頭琴。 額斯妮勒,這位剛從大學畢業的00後姑娘,離開城市,回到草原,把舞蹈送給牧民。科班出身的她,還利用業餘時間走進學校,手把手帶着“小小烏蘭牧騎”的孩子們學習舞蹈。孩子們聽着故事學舞蹈,敬佩着烏蘭牧騎的精神,也嚮往着烏蘭牧騎的事業。新的紅色嫩芽,在孩子們的心中萌發、生長。
11月12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賽音巴特爾護邊驛站,額斯妮勒在“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中表演舞蹈。
11月13日,在蘇尼特右旗第五小學,額斯妮勒在指導“小小烏蘭牧騎”的隊員舞蹈動作。
11月13日,在蘇尼特右旗第五小學,額斯妮勒在指導“小小烏蘭牧騎”的隊員舞蹈動作。
11月13日,在蘇尼特右旗第五小學,額斯妮勒在指導“小小烏蘭牧騎”的隊員舞蹈動作。 草原上,無論季節如何更替,只要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烏蘭牧騎的歌聲,就有烏蘭牧騎的舞步。從蘇尼特右旗起步,如今內蒙古自治區已有75支烏蘭牧騎隊伍在廣袤草原上“發芽開花”。他們扎根生活沃土,服務各族群眾,把各族群眾需要的文藝送到家門口,把黨的聲音送到邊疆基層。
紅色的嫩芽,正在生長為參天大樹。
記者:連振 貝赫 李志鵬
製作:王建華 馬金瑞 肖詩琪 眭黎曦 額日恒巴雅爾
編輯:胡秋思 蔡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