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賽汗烏素村文明實踐站聚焦農村高齡、獨居老人養老痛點,創新推行“低齡相伴老助老”模式,通過精準結對、常態服務、價值賦能,構建起“老幫老、老愛老”互助養老體系,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生動樣本。
實踐站前期摸排全村高齡、獨居老人需求,篩選出68名健康低齡老人,根據“生活照料+情感陪伴”雙需求,採取“一對一”或“多對一”結對——對身體硬朗的低齡老人側重生活幫扶,對善於溝通的低齡老人側重情感陪伴。62歲的王存蘭與83歲獨居老人劉桂英結對,每日電話問候、每週上門陪伴、每月代購生活用品,精準對接老人“怕孤單、缺照料”的核心需求。
建立“每日一問候、每週一探望、每月一代購”服務機制,每日通過電話或微信確認老人安全;每週上門開展家務整理、健康監測等服務;每月集中代購米、藥等生活用品。今年以來,累計開展電話問候1萬餘次,上門探望2000余次,代購物資1500余件,實現“戶戶有人管、事事有人幫”。91歲的李大爺患有輕微認知障礙,3名低齡老人輪班照料,幫他記路、提醒吃藥,讓老人家屬在外務工更安心。
“以老助老”緩解了高齡老人的孤獨感,也讓低齡老人找回社會價值。68歲的服務隊隊長帶領隊員制定服務台賬,從“被照顧者”轉變為“服務組織者”,這種雙向賦能形成了“年輕時幫他人、年老時被人幫”的良性循環,全村孝老氛圍愈發濃厚。
截至目前,該模式已覆蓋全村所有高齡、獨居老人,老人滿意度達98%,低齡老人參與率提升至72%。賽汗烏素村通過“老與老”的守望相助,破解農村養老資源不足難題,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轉化為可複製、可推廣的文明實踐經驗,為鄉村治理注入了溫暖的民生力量。(楊妤)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