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點探索到全國樣板,從有形覆蓋到有效浸潤,放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一場關乎思想引領、文化惠民、治理增效的文明實踐,正在這片熱土上深深扎根、開花結果。
東勝區緣何能將“看不見摸不着”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變得如此可感可觸、可親可近?實踐給出了答案。
“一張網”覆蓋 “一顆心”統籌
初冬,道路兩旁鋪滿了金黃的落葉。手握材料的東勝區市民王晨走進市民服務中心辦理業務。在辦事窗口旁的大屏幕上,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的宣傳短片吸引了他的目光。友愛互助、無私奉獻、移風易俗……一條條趣味短片潤物無聲,滋潤心田。
“群眾在哪兒,文明實踐的重點就在哪兒。”2018年,東勝區成為自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一年後又躋身全國試點。
如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如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成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基層服務的總窗口?
織就“一張網”、凝聚“一顆心”是東勝區的解題關鍵。
作為擁有58.6萬常住人口、95%城市化率的核心城區,東勝區堅持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政治任務、民心工程,統籌謀劃、縱深推進。區委書記作為中心主任高位推動工作,所、站層面堅持文明實踐“一把手”抓,結合“流量思維”,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立於日均人流量5000人次的市民服務中心,讓文明實踐“長”在群眾身邊,凝聚社會力量。
目前,東勝區全域已建成“中心—所—站—點”四級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從科創空間到老街小院,從非遺工坊到紅色教育基地,東勝區通過建設1個中心、15個所、108個站、140余個特色點,織就“15分鐘文明實踐圈”,讓群眾步行一刻鐘,就能走進“精神家園”。
四維集成 服務“精準滴灌”
陣地建起來,更要“活”起來。東勝區以“力量、資源、內容、&&”四維集成,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服務“精準滴灌”。
回首新年伊始,東勝區圖書館內熱鬧非凡,紅紅火火的對聯、喜慶的燈籠,空氣裏瀰漫着濃濃墨香和甜甜的爆米花味。
現場熙熙攘攘的人群分佈在不同的展&前,有的聚精會神寫着春聯,有的摩拳擦掌準備挑戰科學小實驗,有的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精美的花饃,有的目不轉睛地觀看非遺傳承人剪窗花……
這場由東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旅局、團委以及鄂爾多斯市明星志願者協會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的活動贏得一片叫好聲。
在熱鬧的活動現場,身穿紅馬甲的文明實踐志願者穿梭往來,為活動順利進行保駕護航。“今天我一大早就來了,和妹妹一起檢查做棉花糖的機器,為參加活動的市民提供幫助。作為一名文明實踐志願者,服務大家我很開心。”東勝區伊克昭中學學生付珺豪笑着説。
這場活動,是東勝區文明實踐多彩活動的縮影。東勝區發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基層服務總窗口”的示範引領作用,持續下沉優質宣傳思想文化資源到基層,整合263個所站、400余支志願服務隊、30余家公益組織,讓“骨幹力量”“末梢力量”“觸角力量”擰成一股繩。年均開展精準服務3000余次、活動5000多場次,覆蓋群眾20多萬人次。
“過去社區搞活動,來來回回都是那幾位阿姨,現在不一樣了。”東勝區民族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吳智斌説,“我們有‘桑榆計劃’關愛老人、有卡通人物‘伊萌’吸引年輕人,形式更豐富了,覆蓋人群更廣了。”
雙向融合 既鑄魂也辦事
文明實踐,既要傳播黨的“好聲音”,也得辦妥群眾的“暖心事”。東勝區聚焦“5+2”服務內容,推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主流價值+移風易俗”“北疆文化+文化服務”等雙向融合。
今年5月20日,東勝區市民服務中心一樓東廳化身幸福海洋。20對新人代表在集體頒證儀式上立下誓言。當他們從金婚夫婦手中接過結婚證時,就接過了關於幸福的深情承諾;當他們在“倡導文明婚俗”的簽名墻上寫下名字時,移風易俗的新風便從筆尖流出,如同一股清流匯入新時代的婚俗風尚。
“強陣地、搞活動、傳文化”,東勝區以“清明”“七夕”“520”等文明實踐活動為抓手,以市民服務中心、月季公園等陣地為依託,年均開展活動70余場;創編移風易俗微短劇《婚俗變奏曲》、三句半《移風易俗就是好》《天價彩禮我不要》等精彩節目,累計巡演30余場;利用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等&&推送移風易俗信息100余條,發放宣傳資料2.5萬餘份,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從“探路者”成長為“領跑者”,從“雙試點”躍升為“樣板區”,東勝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依靠的是機制創新的智慧、資源整合的魄力,更是為民服務的初心。(記者 郝雪蓮 通訊員 劉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