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鎮故城遺址:北魏第一鎮的千年守望-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6 08:48:42
來源:內蒙古日報

沃野鎮故城遺址:北魏第一鎮的千年守望

字體: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鎮根子場村西南500米處,是沃野鎮故城遺址的坐標,在陰山腳下、河套平原之上,矗立了千餘年。

  走進根子場村,午後的暖陽灑在大地上,沃野鎮故城斑駁的墻垣匍匐在村落的褶皺裏,將千年前的烽火密語封存成歷史遺跡,丈量着光陰的厚度。

  沃野鎮是北魏時期為防禦柔然而設立的北方六鎮中最西端的重要軍事要塞,公元5世紀初期,沃野鎮與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以“北魏六鎮”的角色登上歷史舞&,給中國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六鎮起義”曾在這裡打響,《敕勒歌》曾在這裡傳唱……

  穿越時光隧道  邂逅軍事古鎮

  “沃野鎮故城遺址發現於1987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烏拉特前旗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姜晨介紹,這一考古發現讓塵封的沃野鎮歷史重現人間。

  也正是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資料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城的“容貌”:沃野鎮故城城址平面呈“凸”字形,分為東、中、西三連城,中城略突出,東西城對稱列於兩側,這樣巧妙的設計形成了蜿蜒曲折的布局,大大增加了防禦能力。沃野鎮故城東西長約1172米、南北寬約520米至600米,夯築而成。考古工作者在沃野鎮故城遺址周邊發現了長方形磚、筒瓦、灰陶片等,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北魏時期的建築工藝與生活風貌提供了實物資料。

  站在沃野鎮故城遺址前,聽着姜晨娓娓道來,仿佛聽到歷史的迴響。

  沃野鎮是“六鎮”中建立最早的鎮,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中原王朝在河套西部設置了一個縣,叫沃野鎮。

  南北朝時期,漠北柔然不斷侵犯,成為北魏勁敵,明元帝時北魏開始修築長城,從今天的河北赤城向西到內蒙古河套北,延綿2000餘里。為防止柔然南下,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長城沿線設置了6個軍事重鎮,分別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史稱“北鎮”或“六鎮”。

  漫步烏拉特前旗博物館的“時光隧道”,與歷史對話。在這裡看到“北魏六鎮”的歷史地圖時,不禁為之震撼。“六鎮”的分佈呈線條型,形成屏障,捍衛了北魏國都平城的安危。因此,“六鎮”在北魏初期為抵擋柔然進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北魏王朝之所以將沃野鎮設為“六鎮”之一,因其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沃野鎮北望狼山,東面為色爾騰山,南面有烏拉山,位於三面環山的開闊平原上,且控制了從狼山各山谷南下並東進的通道,成為北魏軍隊主力駐紮蒙古高原的主要地區之一,被譽為“北魏第一鎮”。沃野鎮在“六鎮”中的地位顯而易見。

  當看到“北魏末各族人民起義圖”時,話題又接續到了“六鎮起義”。姜晨説:“北魏末年,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空前尖銳,沃野鎮爆發了‘六鎮起義’,起義前後長達6年,人數曾達百萬,成為北魏政權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沃野鎮這座軍事古鎮經歷了狼煙四起、戰馬嘶鳴,見證了北魏王朝的繁榮與滄桑。

  流淌的文脈,從遙遠的過去延續到今天,不斷積澱在北疆大地的深處。

  20世紀50年代,沃野鎮進入考古工作者的視野。70年代,對沃野鎮的考古調查工作逐漸增多,在考證過程中發現沃野鎮有過兩次遷移。經考古實證,與沃野鎮相關的古城有三座:腦高古城是沃野鎮最早的古城,也就是漢代建立的沃野縣,目前基本確認其遺址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黃楊木頭鎮腦高古城;第二座古城為什拉召古城,北魏太和十年(486年)沃野鎮遷到了漢代朔方故城,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什拉召古城;第三座古城就是位於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鎮根子場村的根子場古城,正始元年(504年)遷到這裡,被認定為沃野鎮的最後鎮址。沃野鎮的搬遷反映了北魏時期戰略調整的複雜性。

  千年古鎮的硝煙已褪去,沃野鎮故城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北魏時期軍事重鎮的設置以及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有着重要意義。此外,因沃野鎮地處河套平原、黃河故道沿線,也為其周圍自然環境、河流變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日月更替,歲月交織,沃野鎮故城城墻雖然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但依稀可見的輪廓仍然記錄下了那段令人慨嘆的歷史滄桑。沃野鎮故城作為南北朝古遺址,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凝聚保護合力 賡續歷史文脈

  守護“北魏第一鎮”歷史文化遺存背後的千年古韻,成為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後人所堅守的使命。

  如今,根子場村的村民們時常能看到文物保護員巡護沃野鎮故城遺址的身影。2025年6月,經過根子場村村兩委的選舉,村民王波成為沃野鎮故城遺址巡護員。

  王波説:“我們當選的有3個村民,每人每週巡護一次遺址,且要確保每週都有人巡護。每次沿着遺址周邊巡護,觀察遺址現狀、排查安全隱患。如果遇到人為破壞或雨水沖刷,巡護員們會及時上報。”

  “當了文物保護員,能為我們的後人了解歷史、了解我們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既感到自豪又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王波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文物守護人的職責使命。

  為保護文物當地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24年,烏拉特前旗博物館申請的沃野鎮故城圍欄防護項目獲得了國家批復。該項目通過加強前期考古調查,厘清古城城垣基礎分佈情況,並根據調查結果科學確定沃野鎮故城遺址圍護範圍,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産的同時又滿足了當地農業生産的需求。

  “我們配合文旅部門壓實安全責任,將責任具體落實到文物安全管理人員,定期對沃野鎮故城遺址進行巡視巡檢,定期清理美化文物周邊環境,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同時,我們也不斷加強沃野鎮故城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宣傳行動,切實提升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蘇獨侖鎮挂職幹部李媛媛介紹。

  尋古千年遺址,問今何以新生?

  擁有沃野鎮故城遺址這一歷史文化瑰寶的蘇獨侖鎮在做好保護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歷史文脈的“傳承與活化”,讓遺址“活”在當下,讓歷史文化與城市煙火融為一體。

  目前,蘇獨侖鎮正規劃申報沃野水韻·烏梁素海農文旅融合示範區,打造“沃野古鎮文旅帶”,將北魏遺址、知青舊居、秦長城以及500畝智慧育苗基地、生態碼頭串聯起來,以“生態優先、文化賦能、三産融合”為核心理念,打造集古鎮文化體驗、現代農業觀光、水上休閒娛樂、生態漁業研學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文旅度假區,打造沉浸式研學路線。

  沃野鎮故城遺址是歷史為後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蘇獨侖鎮依託深厚的歷史積澱與多元文化融合、生態資源與現代治理創新,逐步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識,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發展模式,推動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在蘇獨侖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山河為屏,歲月為甲,晨曦與晚霞映襯着沃野鎮故城遺址的雄渾與滄桑,賡續歷史文脈的故事化作中華文化長河中的波濤,永續奔流。(記者 胡芳 阿妮爾)

【糾錯】 【責任編輯: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