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審旗農畜産品。(資料圖)

機收玉米。(資料圖)

無定河玉米地。(資料圖)

烏審旗現代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會員證。(資料圖)

顆粒廠。(資料圖)
深秋的毛烏素沙漠東南部,薩拉烏蘇河蜿蜒流淌,滋養着兩岸的沃野。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小石砭村,660畝玉米林綠浪翻滾,村民史貴傑望著沉甸甸的玉米穗,嘴角的笑意藏不住:“參加聯合體,把地託管給合作社後,畝産比以前多了200多斤,還省了不少心!” 這片孕育過河套人、披毛犀的古老土地,正藉&一場“分”與“合”的農業變革,續寫着新的豐收故事。
史貴傑的人生軌跡,印刻着土地政策的變遷印記。1982年出生的他,趕上了“包産到戶”的浪潮,家裏分到了660畝旱地和9.6畝水地。1995年,史貴傑父親申請到打井開墾名額,又拓荒300畝,還按政策要求種下300畝樹。“那時候一家人圍着田地轉,澆水、施肥、收割全靠人力,忙得腳不沾地。”史貴傑回憶,可隨着時間推移,地裏的收成始終平平沒起色,“望著這些碎小散的耕地,心裏真沒底,不知道往後該怎麼種才能有奔頭。”
史貴傑的困惑,是無定河鎮許多農民的共同難題。這裡人均耕地僅1.2畝,地塊零散,加上年輕人紛紛進城務工,鄉村勞動力嚴重短缺。“誰來種地?怎麼種才有效益?”成為縈繞在當地幹部群眾心頭的追問。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終究落在了“田”上 —— 一場以處理農民與土地關係為主線、以“土地託管”為核心的改革,讓農戶從“單打獨鬥”走向“抱團發展”,在薩拉烏蘇河畔悄然啟幕。
2019年7月,烏審旗委、政府遵循“市場主導、農民自願、民主合作、興農富農”原則,牽頭成立了烏審旗現代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兩個底線:不在老百姓頭上賺錢,不搞土地流轉。”烏審旗政府副旗長瑪西畢力格介紹着當時的情況,這是貼合當地實際的選擇,既要破解耕地細碎化難題,又要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烏審旗現代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是一家服務性社會組織,企業與農戶均可加入成為會員。該聯合體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以分工協作和規模經營為前提,採用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為會員搭建農資統一購銷、金融惠農、農機社會化服務、玉米統一銷售、信息資源服務、人才科技支持六大服務&&。
剛成立的聯合體,更像是在“摸着石頭過河”。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從農資入手破局,與當地年産值16億元的內蒙古博大實地化學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根據無定河鎮土壤情況研製測土配方肥。“針對大田玉米的‘定制肥’,第一年試用就每畝增産超200斤!”該公司負責人回憶着説。
聯合體主導推出的“定制肥”試用成功後,引發農民們的熱烈反響,紛紛爭搶印有“烏審旗現代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會員證”的綠色本子。
這本“綠本子”的含金量着實不低:會員購買測土配方肥比市場價便宜,加上統一調運的種子和統防統治服務,每畝能節省支出240-260元;貸款可享3厘低息,柴油、汽油每升分別優惠0.5元、0.2元。如今,已有3377戶、9850人享受到會員福利,大家抱團發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真正的改革突破,來自一位返鄉大學生的大膽嘗試。2021年,土生土長的小石砭村人高海濤,帶着創業熱情回到家鄉,成立了烏審旗漠南農機專業合作社並加入聯合體。“既然地塊散、人力缺,不如搞規模化託管!”高海濤提出的“土地託管”模式,在當時卻遭遇了冷遇。“把地交給你,賠了怎麼辦?”“不種地我們吃什麼?”質疑聲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誤以為他是騙子。
為了打消鄉親們的顧慮,高海濤説服二叔和聯合體理事成員,拿出自家田地,湊齊2700畝耕地作為“試驗田”。他承諾每畝600元託管費和875公斤保底産量,實行農資採購、機械耕作、良種播撒、田間管理、作物收割、作物銷售“六統一”。“那段時間壓力特別大,每天泡在田裏,就想把‘試驗田’種好。”高海濤説,當年豐收時,託管農戶的收入比自己種地高了,質疑聲漸漸變成了讚嘆聲。
2023年,史貴傑通過聯合體村委牽線,與烏審旗錫日塔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託管協議,成為這場改革的受益者。“小田變成了大田,差田改成了良田,大型農機作業,比自己種省心多了。” 史貴傑算了一筆賬,入會後農資每畝節省 619元,産量還大幅度提高,一年下來多賺好幾萬元。
如今的無定河鎮,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土地託管的甜頭。74歲的邊玉飛將150畝耕地全程託管,變身“甩手掌櫃”,每畝保底收入超900元:“不用操心,到點領錢,流程簡單得很!”村民劉恩勝則選擇“土地託管+就近務工”,託管20 多畝玉米後,在合作社負責田間管理:“一年多掙三四萬,比自己種地收入高還自由。”
隨着信任的積累,土地託管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5年,全旗37家合作社共託管土地10.19萬畝,僅烏審旗漠南農機專業合作社就託管了3個嘎查村的 13973畝地,保底畝産提高到900公斤,超額部分與農戶平分。合作社也實現了良性發展,扣除成本後每畝盈利80元,給託管土地的村集體經濟上交每畝5元的費用,烏審旗漠南農機專業合作社一年收益達111萬多元,還配齊了6&籽粒收割機、6&拖拉機、6&無人機等現代化農機設備。
改革的腳步並未停歇。在無定河流域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展覽館裏,科技特派員劉波指着墻上的品牌建設表説:“綠色農産品要走出去,既要國家認證,更要深加工。”如今,在聯合體主導下,無定河鎮已建成1萬噸玉米壓片廠、顆粒廠和小雜糧加工廠,23個品種的農畜産品和15.9萬畝生産基地獲得國家有機認證,這裡也成為中國有機産業發展示範鎮。
2023年,烏審旗現代農業産業化聯合體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産業化示範聯合體。
從35000年前河套人的刀耕火種,到上世紀80年代的“包産到戶”,再到如今的“土地託管”,薩拉烏蘇河畔的土地經歷了“合—分—合”的輪迴。這場以聯合體為紐帶的農業改革,不僅讓細碎的田地重歸連片,更讓農民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了“種地有收益、務工有收入”。當現代化農機在沃野上馳騁,當深加工産品走出鄉村,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嶄新的姿態,書寫着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記者:珠那 布音額尼爾樂 朝波 呼布琴 偉勒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