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打造人才發展新天地-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09:47:29
來源:內蒙古日報

烏蘭察布市打造人才發展新天地

字體: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今年以來,烏蘭察布市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奏響“培育、流動、融合”的人才振興交響曲。

  構建人才工作的“強磁場”

  “人才工作如同精準滴灌,既要廣開渠道引活水,更要按需匹配結碩果。”日前,烏蘭察布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該市持續完善人才工作體系,以精準引才、精心育才、精誠留才的策略,打造人才與産業雙向奔赴的“強磁場”。

  烏蘭察布市緊扣高質量發展需求,以“人崗相適、按需引進”為原則,面向全市徵集事業單位崗位480個、重點企業崗位117個,覆蓋8個旗縣市區、15家市直單位及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和南大光電等重點産業企業,於春招和秋招黃金期開展高層次人才引進。線上報名與線下專場同步發力,組建引才團隊奔赴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10余所高校開展“靶向引才”,已引進312名優秀人才簽約事業單位,為基層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注入新鮮血液。

  同時,為助力企業引才,該市創新“政企聯動、雲端搭橋”模式,組織43家重點企業赴區內外高校開展專場招聘,同步開設“雲端引才代招區”直播間,破解企業用工難題。據了解,通過精準匹配,目前已協助企業招聘505人。

  打造人才培養的“聚寶盆”

  在人才培育維度,烏蘭察布市構建起“塔尖精尖+塔基廣闊”的立體化培育體系。通過實施“英才興蒙”工程,已完成內蒙古自治區六類人才認定46人,獲評團隊項目、個人項目3個,獲批7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造提供“源頭活水”。

  集寧區第二實驗小學以本校師資團隊為基礎打造名師工作室,全國模範教師吳秀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讓學生們喜歡聽、聽進去、聽得懂、學得會,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吳秀芳的教學方法新穎而富有感染力,她利用類比引入式教學,創設特定情境,讓創造性思維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教育方式,堅持‘五育並舉’提高教學質量。”集寧區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陳培宏説。

  不僅是教育領域,醫療領域和農牧業領域也在同步深化“名醫帶培”工程和高素質農牧民培育項目。目前,烏蘭察布市已培育出本土教育、衛健、農牧人才1710人,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

  築牢人才流動的“蓄水池”

  在商都縣廣袤的田野間,總能看到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專家殷國梅的身影穿梭其間。這位被農牧民親切稱為“草博士”的科技特派團團長,用3年時間在黃土地上書寫了一部“點草成金”的傳奇。

  “作為一名科技人員,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落在大地上,讓所有的老百姓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組團式’幫扶的力量。”在殷國梅的帶領下,科技特派團牧草産業組成員共引進飼草新品種35個,將飼草産量提高10%,同時建立了2000畝優質飼草核心示範區,全縣輻射推廣飼用燕麥麵積20萬畝。

  不僅如此,當地收穫的燕麥草質量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出售價格達每噸2400元。望著旱地種植的近2300畝由牧草産業組篩選引進的飼用燕麥品種,種植戶包海龍説:“現在我種植的飼用燕麥能實現畝産青乾草630公斤,每畝收益上千元。”

  通過實行科技特派員選派制度,180名科技特派員和198名“三區”科技人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通過科技培訓、生産技術指導、試驗示範等科技服務,人才紛紛向基層一線流動。

  激活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在數字智能産業學院大數據實訓室的一排排嶄新電腦前,烏蘭察布職業學院2024級大數據一班的學生們正聚精會神地聆聽中軟高級開發工程師郝利平的講解。

  去年9月,烏蘭察布職業學院與企業攜手共建數字智能産業學院,學院先後引進12位企業一線工程師擔任高校講師。“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由學院專業課老師與企業教學團隊共同制定的,學生從大二開始就以‘工程師’的身份分組承接來自企業的真實項目。”計算機信息工程系大數據與雲計算教研室的劉永老師介紹道,這種“工程師授課+項目式教學”的創新模式,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錘煉技能,在實戰中領悟專業精髓。

  不僅如此,學院依託華為、中軟等行業領軍企業的技術生態鏈,引入海量前沿數據資源與最新産業項目,校企教學團隊動態優化課程內容,合作開發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課程,確保人才培養方向始終與産業需求同頻共振,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如今,京蒙人才科創園內,20余家科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創新&&成為技術攻關的“最強大腦”,以“梧桐樹”效應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扎根烏蘭察布。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學合理。走心暖心的人才政策持續推出,讓烏蘭察布市實現了從“引鳳來棲”到“引鳳長棲”的人才磁吸效應。(記者 宋爽 通訊員 高蓉)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