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海子鎮六蘇木村:資源“潛力”變發展“紅利”-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08:26:20
來源:光明日報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海子鎮六蘇木村:資源“潛力”變發展“紅利”

字體:

  秋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海子鎮六蘇木村的規模化肉羊養殖基地裏,拌料聲、羊叫聲此起彼伏。村民劉濤推着飼料車,熟練地將草料倒入食槽,成群的羊立刻涌了上來。“以前種地靠天吃飯,忙活一年也剩不下幾個錢。現在土地流轉有租金,在羊場上班有工資,這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他擦了一把額頭的汗珠,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六蘇木村種植大戶秋收忙。張家欣 攝

  這份洋溢在臉上的獲得感,源於六蘇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從2018年的20萬元猛增至如今的200余萬元,六蘇木村靠着盤活資源、深耕産業的“組合拳”,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從“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江河”。

  “過去村裏的地東一塊、西一塊,種啥都不成規模,村集體窮得叮噹響,想給村民辦點實事都沒底氣。”六蘇木村黨支部書記陳日旭坦言,資源分散、産業缺失曾是村子發展的最大難題。

  面對發展困境,村裏決定從盤活閒置資源、調整産業結構入手。2017年起,六蘇木村先後實施荒田復墾、沙坑改造、飼草種植、肉羊養殖等一系列項目,逐步探索出符合本村實際的發展路徑。

  説幹就幹,2017年,村裏對荒廢三十多年的千畝土地進行開墾整治,新增耕地1000多畝,以每畝260元流轉給農戶,邁出了資源盤活的第一步。而後,村集體牽頭,將5600畝分散耕地集中流轉給企業,發展規模化種植。

  “我家20多畝地流轉出去,每年穩拿1萬多元租金,自己還能在基地打工再掙一份工資,這日子比以前滋潤太多了!”村民白三根的話語裏滿是滿足。這片土地不僅帶來了穩定的集體收入,更讓10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至4萬元。

  面對村內一片曾荒廢多年、影響環境的百畝大沙坑,村裏多方謀劃,因地制宜,於2018年啟動改造工程,將其建設成為44座標準化恒溫儲窖。

  據介紹,這些儲窖總存儲量達14080立方米,內部採用“非”字形布局,中間過道寬闊,可容兩輛機動車並行,極大便利了物資運輸。如今,每個小窖內都整齊碼放着袋裝馬鈴薯,成為保障農産品保值增值的“地下糧倉”。

  “我承包了3000多畝地種馬鈴薯,畝産約5000斤。今年收成不錯,賣了一部分,計劃剩下的全都放在這窖裏安全過冬,明年還可以用於春播。”種植大戶師有明滿意地説。

  儲窖建成後,六蘇木村不僅為本村及周邊馬鈴薯産業提供了專業的儲存條件,有效提升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還通過對外租賃,每年為村集體穩定貢獻20多萬元的租金收益。

  六蘇木村村民在肉羊養殖場工作。 張家欣 攝

  順勢而為,村集體又建起了佔地60畝的現代化羊場和12個標準化牛場,每年為集體增收40萬元。産業發展的“雪球”越滾越大。

  産業發展了,如何讓全體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六蘇木村的答案是緊密的“利益聯結”。通過設置養殖飼養、作物收割等多元化崗位,村裏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村民“人人有活幹、月月有收入”。如今,劉濤在養殖基地每月工資有4000多元,土地租金收入加上飼養員工資,年收入穩穩超過3萬元。

  更精準的“造血式”幫扶也隨之展開。在脫貧戶劉存柱家的羊圈裏,他正忙着給母羊添草料。今年67歲的劉存柱,在村裏幫扶和自身努力下,養殖規模已發展到30多只。“從2022年開始,村裏每年給我發2隻待孕母羊,光賣羊羔就賺了2萬多元,這窮帽子是徹底摘掉了!”他撫摸着羊背,感激地説。在駐村工作隊和養殖能手幫扶下,他刻苦學習技術,成功走上養羊致富路。

  截至目前,村集體已投入170萬元,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困難群眾穩定增收。集體經濟的壯大,最終要轉化為村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自2018年以來,村集體累計投入700余萬元,推出了涵蓋養老、醫療、教育等八大惠民舉措。2023年,惠民澡堂正式建成投用,為村民的生活再添福利。

  免費自來水、大病保險二次報銷、每月惠民澡票……這些細緻入微的福利,如同陽光灑進村民生活的每個角落。“以前最怕生病,現在醫藥費醫保報銷完村裏還能補一部分,這好日子,過得舒坦!”村民趙明貴臉上充滿笑意。(記者 高平 王瀟 通訊員 張家欣)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