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守着五角楓的好風景靠放牧種地過日子,現在游客多了,旺季我們可以為游客提供體驗游服務、展示蒙古族刺繡手藝,一年收入比過去翻了三倍。”內蒙古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農牧民吳雙龍一邊給游客沖泡奶茶,一邊算着增收賬。2025年,北京市海淀區與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深化京蒙協作,以1924萬元幫扶資金為紐帶,構建“觀光+體驗+研學+消費”農文旅融合體系,讓草原生態資源與民族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設施升級 “靜態資源”變“動態體驗”
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擁有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五角楓生態旅游景區、蒙古族那達慕文化兩大核心資源,曾因基礎設施薄弱、業態單一,陷入“守着金山難致富”的困境。“過去路不好走,游客來了轉一圈就走,留不住人也帶不動消費。”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黨委書記韓岩峰説。2025年,京蒙協作精準發力,將幫扶資金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升級,為農文旅發展築牢根基。
400萬元修建的2公里排水渠解決了洪澇隱患,1172萬元新建的15000米人行便道、7.25公里柏油與水泥路串聯起景區與村落,120萬元改造的2.8公里木棧道、3處觀景&&讓五角楓美景觸手可及。投入180萬元購置統一可移動攤位,172萬元配齊垃圾清掃車、垃圾箱等環衛設備,景區周邊環境煥然一新。“景區有了智慧管理系統,線上預約、電子票務一鍵搞定,入園效率比以前高60%。”五角楓生態旅游景區管理員吳永安介紹,雙語導覽牌、休息驛站等配套設施的完善,讓景區接待能力從2024年的12萬人次躍升至2025年的18萬人次。

文化賦能 “草原風情”成為“核心吸引力”
“我們把馬頭琴演奏、蒙古族長調、刺繡等非遺項目搬進景區,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草原文化。”代欽塔拉蘇木文化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吳旦旦説。代欽塔拉蘇木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將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全鏈條,讓旅游更有溫度、更具內涵。
2025年,代欽塔拉蘇木舉辦“五角楓旅游季”“楓雪奇緣”冰雪節“農牧民豐收節”等8場特色活動,其中9月底推出的“五角楓文化旅游季”涵蓋攝影大賽、歌舞展演、非遺市集等,國慶期間吸引22.93萬名游客,旅游收入創新高。在非遺體驗區,游客可以跟着農牧民學做奶豆腐、體驗蒙古族服飾製作,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産業融合 “農牧民”變身“致富主力軍”
農文旅融合的核心是讓農牧民共享發展紅利。代欽塔拉蘇木利用京蒙協作引入專業團隊,打造“楓葉紅了”度假民宿,涵蓋餐飲、非遺展示、文化演藝等多品類體驗,推出“住宿+非遺體驗+早餐”套餐,均價從300元/晚至600元/晚不等,為30名民宿經營管理人員提供服務禮儀、客房管理、線上運營等培訓,提升服務質量。
産業鏈延伸讓農特産品變身“文旅爆品”。代欽塔拉蘇木聯合專業設計公司,將五角楓元素、蒙古族紋樣融入包裝,精心打造“楓韻草原”文創系列、“牧戶直供”農品禮盒,在景區、民宿廣泛布局銷售點位,同步入駐北京“消費幫扶雙創中心”。2025年,通過“新米進京”“興安好物進北京”等多場産銷對接活動,眾多北京商超簽訂直供協議,有機大米等核心農品銷量可觀。
如今的代欽塔拉蘇木,柏油路通到家門口,民宿客棧鱗次櫛比,五角楓下游客如織,農牧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2025年1至10月,代欽塔拉蘇木接待游客48萬人次,120戶農牧民戶均增收2萬元,其中38戶脫貧戶穩定脫貧。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黨委委員、副蘇木達錢雪説:“我們將繼續深化京蒙協作,完善農文旅融合體系,讓草原生態更優美、民族文化更鮮活、農牧民生活更富足。”(周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