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1——點火!”10月31日23時44分,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耀眼的尾焰照亮了漆黑的戈壁。
在發射現場,來自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守望者們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他們中,有年過五旬、數十年如一日巡查草場的牧民;有跨越千里、將青春獻給大漠的年輕民警;有在畫紙上描繪火箭、讓航天夢想在筆尖綻放的青少年……
最好牧場為航天
10月31日20時許,距離神舟二十一號發射還有近4個小時,東風航天城問天閣圓夢園廣場早已人聲鼎沸。在人群中,身着藏藍色蒙古袍的玲娜,緊緊拽着8歲的兒子,把他護在身前。母子倆的目光都緊緊鎖定在問天閣那扇即將開啟的大門上。
“來了來了!”人群中的歡呼聲如潮水般涌起。玲娜踮起腳尖,抱起兒子,在攢動的人頭間尋找着期待已久的身影。當車牌上寫着“萬無一失 圓滿成功”的紅旗車隊駛入大道,張陸、武飛、張洪章3位航天員身着航天服,透過車窗朝着觀禮群眾揮手時,玲娜跟着人群搖旗歡呼:“向航天員學習!向航天員致敬!”
聽聞今年有內蒙古籍航天員武飛入選神舟二十一號乘組時,玲娜便想帶孩子親眼見證內蒙古兒女飛向太空的瞬間。玲娜説,“我想讓孩子親眼看看這震撼的場面,想告訴他,只要肯拼搏,夢想就一定有機會實現!”
距發射塔架數公里的執勤點上,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古日乃邊境派出所民警喬金加布挺立風中,這是他第九次護航神舟發射。
發射前夕,東風航天城廣播裏傳來錢學森先生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這句穿越時空的叩問,仿佛一道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將喬金加布的思緒帶回那段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
“我爺爺常説起那個春天。”喬金加布説,“大人們前面抱、後面背,把年幼的孩子安置在溫順的駱駝背上。”1958年,為了給新中國“鑄劍”事業騰挪空間,阿拉善盟額濟納旗4000多名牧民攜家帶口、趕着牲畜,將6萬多平方公里的優質牧場奉獻給國防事業。此後12年間,他們輾轉遷徙尋找新家園。
額濟納旗人民“三易旗府”“最好牧場為航天”的壯舉,是托舉中國航天夢不可或缺的堅實基座。
1970年,我國第一枚長征運載火箭,托舉着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這片土地上騰飛,直刺蒼穹。
據古日乃邊境派出所所長包建超介紹,古日乃邊境派出所管轄面積1.47萬平方公里,毗鄰東風航天城。為保障發射前後航天城周邊安全穩定,古日乃邊境派出所2020年組建“航天護衛隊”,隊員有派出所民警,也有護邊員。
10月30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航天護衛隊”的隊員們,一同到發射場外圍的茫茫戈壁上巡查。車輪碾過礫石,翻越沙丘。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只有零星的駱駝刺點綴其中。
今年剛剛考入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的24歲女警王玲,從山清水秀的雲南昭通來到天地蒼茫的阿拉善工作,“學習計算機專業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當移民管理警察,也沒想到會來此前從未聽説過的阿拉善,更沒想到能親眼見證神舟發射。”王玲説。
加入“航天護衛隊”後,喬金加布守護的不僅是邊境線的安寧,更是穿越三代人的航天夢想。在每一次發射任務中,他巡邏的腳步、值守的身影,都是對“零干擾”承諾最堅定的履行。“這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接力。從祖輩的牧場,到父輩的巡護,再到我的航天路。”喬金加布説,“我們一家三代,用不同的方式守護着同一個夢想。”
最美草場迎英雄
神舟起落,皆在吾鄉。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開始,位於額濟納旗境內的東風着陸場從“備選”轉為“主場”。這座邊陲小城對航天事業的守護形成閉環:它既托舉東風航天城叩問寰宇,又以廣袤胸襟擁抱英雄在東風着陸場凱旋。
“這裡以前是放牧的地方,現在成了迎接英雄的地方。”額濟納旗賽漢陶來蘇木牧民衛其勒格其滿是自豪,“中國那麼大,能落在我那一塊地方。”衛其勒格其六次見證返回艙落在自家草場,由此被大家稱為“追星星的大叔”。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疑似遭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正在進行影響分析和風險評估。為確保航天員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務圓滿成功,經研究決定,原計劃11月5日實施的神舟二十號返回任務推遲進行。
現下,衛其勒格其最期盼的事就是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能平安回家。近些日子,為確保飛船着陸安全,這位54歲的牧民仔細檢查草場的每一個角落,並將自家的駱駝、羊群趕到安全區域。
從13歲就開始放牧的衛其勒格其,對這片草場瞭如指掌。如今他是航天搜救隊的義務聯絡員、護邊員,從牧場主人,變成了航天搜救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在衛其勒格其家的草場上,6塊記錄着“神舟返回艙落點”的金屬標識牌靜靜矗立。衛其勒格其在每一塊牌子上都繫上了藍色的哈達——在蒙古族文化中,哈達象徵着吉祥與平安,他用這種樸素的方式,表達對航天事業真摯的祝願。
如今,這片牧場已成為不少航天愛好者心中的“最美草場”。讓衛其勒格其印象最深的是一個12歲的少年,“説起哪個航天員,他都知道,坐火車顛簸十幾個小時從呼和浩特市趕來,只為親眼看看神舟降落的地方,參觀後又匆匆趕回去上課。”
這份執着打動了衛其勒格其。他特意帶着男孩走遍了6塊牌子,講述每一次降落的故事。“看著孩子眼裏的光,我就知道,這片草場的意義已經不一樣了。”
這份“不一樣的意義”也來自當地民警們日復一日的守護。“我們轄區地廣人稀,這種環境對飛船降落是優勢,但給安保工作帶來很大挑戰。”負責東風着陸場外圍安保工作,賽漢陶來邊境派出所民警吳常寶坦言,為保障神舟系列飛船順利返回,由派出所民警、輔警與護邊員共同組成的“陶來神舟警隊”連日來開展地毯式排查,逐戶走訪牧民,宣傳着陸期間注意事項,全力守護核心着陸區域安全。
作為一名多次參與任務的“老護航”,吳常寶對2021年9月17日的那次經歷記憶猶新。當天13時30分左右,神舟十二號返回艙首次降落在東風着陸場,他是第一批抵達落點的地面人員之一。“那是我與神舟的第一次‘約會’,也是最難忘的一次。”
據吳常寶介紹,早期的“陶來神舟警隊”裝備相對簡單,執勤主要依靠人力和經驗。如今,通過專用手機App,執勤人員的實時位置、巡邏軌跡、工作記錄等數據一目了然。此外,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還自主研發智能系統與AI研判&&,實時掌握轄區內各類動態,快速生成數據報告,為安保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最美童心向航天
從“航天路”的命名,到胡楊林畔航天員騎着駱駝的雕塑;從博物館內再現歷史的陳列,到牧民家中口口相傳的護航故事——額濟納的很多地方,都有航天的烙印。這份航天印記在內蒙古青少年心裏悄然發芽,如同胡楊深深扎根大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宛如一條衝破雲霄的巨龍,映在少先隊員劉悅然的眼睛裏。火箭完全融入夜色,她仍不願離去。
“武飛哥哥就來自我們包頭!”觀禮完神舟二十一號發射,就讀於包頭市昆都侖區少先路第十一小學的劉悅然言語中滿是驕傲,“這讓我覺得,星空並非遙不可及。只要努力,我們腳下的任何一片土地,都可以是夢想的發射場。”
劉悅然是“紅領巾愛祖國石榴籽一家親”研學團的一員。作為研學團領隊,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少先隊總輔導員孫安琴第四次帶隊來額濟納旗研學,她説:“親眼見證國家航天事業的壯舉,對孩子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志向的點燃,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教育,讓航天精神、愛國情懷與強國夢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們的成長血脈。”
這樣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激動人心的觀禮瞬間,更潛移默化於孩子們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
水彩塗鴉的神舟飛船、黏土捏制的航天員、精心勾勒的火星基地圖……在額濟納旗小學,由孩子們親手繪製的航天作品長廊裏充滿想象力的作品,訴説着戈壁深處少年們的“航天夢”。
“我們着力把航天教育融入日常,讓孩子們能近距離感受。”該校德育主任雲淇告訴記者,學校不僅組織學生參與“天宮課堂”,與宇航員實時對話,還讓學生在科學課上製作水火箭、開展飛行比賽,在實踐中理解科學原理。
“我姥爺小時候,跟着家人把最好的草場獻給了航天基地,姥爺説這是額濟納人的光榮。”面對記者,該校五年級二班年僅11歲的阿努達能清晰地説出“三易旗府”的起始年份與地點,也能流利地列舉從楊利偉到此次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的多位航天員信息。
這段光榮的往事,如今已成為額濟納旗小學“航天大思政課”裏最動人的篇章。學校不僅組織孩子們到現場仰望神舟劃破長空,更帶領他們走進航天基地研學,讓宏大的航天精神,化作指尖可觸、心中可感的真實。
“我以後想造火箭!”阿努達想了想,認真地説,“祖輩們獻出了他們的牧場,我想用我學的知識造出‘太空牧場’。”
從祖輩的“最好牧場為航天”,到如今的“最美童心向航天”,航天精神正在阿拉善續寫新篇。
額濟納旗小學校長丁蘭柱也是個“航天迷”,航天科技館裏那些激發想象的航天積木,許多都是他精心挑選的。“我們腳下這片熱土,不僅有着‘三易旗府’的感人歷史,更走出了為國出征的內蒙古籍航天員。”丁蘭柱&&,學校將持續深化航天特色教育,“不僅要讓孩子們記住父輩的奉獻,更要激勵他們勇敢地去成為飛向天空的人”。(記者 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