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內蒙古奈曼旗創新實施“光伏收益+八項增收”模式,累計投入光伏電站項目收益資金4167萬餘元,通過精準分類幫扶,覆蓋全旗1.1萬戶脫貧戶與監測戶,構建起多元化、可持續的增收體系,走出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鄉村振興之路。
精準施策,築牢民生保障底線
“這筆錢來得太及時了!買了過冬煤,還能買藥,壓力小多了。”青龍山鎮獨居老人張胡明的話語中透着欣慰。為兜牢民生底線,奈曼旗分層分類實施幫扶,投入1090萬餘元光伏收益資金,為3634戶無勞動能力家庭發放年度補貼,戶均3000元。
對有勞動能力的群體,旗裏投入1567萬餘元,開發村屯保潔、殘疾人護理等公益性崗位1853個,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均工資730元。同時設立“階梯式務工獎補”,對1401名零散務工人員給予500至1000元獎勵,有效激發務工積極性。
産業帶動,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得益於政策扶持,黃花塔拉蘇木養殖戶包金壽養殖的肉牛從5頭增至12頭,年增收超3萬元。
在産業發展方面,奈曼旗打出組合拳,投入562萬元支持2982戶養殖戶發展肉牛(羊)産業,按出售收入額的10%給予獎補,最高可得2000元。
同時,投入626萬元扶持4817戶發展庭院經濟,按增收額的20%給予獎補。在葦蓮蘇鄉,“五黑雞庭院經濟”發展勢頭正旺,雞苗提供、技術指導和訂單保障等一站式服務,讓很多農民的庭院成了有效增收的場所。該鄉東二十家子村脫貧戶劉明洋利用庭院養殖,實現年增收4000元。“庭院經濟投入勞動力不多,還有人提供技術服務和訂單,足不出戶就能增收。”
針對2025年新識別的291戶監測戶,旗裏投入437萬元産業補貼,按每戶1.5萬元標準支持發展特色産業。大沁他拉鎮李宏起利用補貼建成溫室大棚,年增收3萬元,徹底消除了返貧風險。
多元激勵,構建長效增收機制
奈曼旗創新“光伏收益+鄉風文明”模式,投入180萬元設立“孝老愛親獎”“庭院整潔獎”等文明獎項,已對2363名脫貧戶給予獎勵。不久前,村民趙銀明因孝老愛親獲評榮譽,獲得500元獎勵,實現了物質精神雙提升。
同時,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優先吸納脫貧戶務工。2025年全旗通過項目帶動提供800個務工崗位,人均務工收入達2萬元。八仙筒鎮李永軍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3個月收入1.8萬元。
據奈曼旗農科局局長唐國成介紹,奈曼旗建立光伏收益動態分配機制,每年根據需求調整資金投向,確保精準滴灌。“光伏收益不僅是資金,更是激活內生動力的‘鑰匙’,讓脫貧群眾有活幹、有錢賺、有奔頭。”
如今,奈曼旗正依託“光伏收益+”長效機制,將精準幫扶轉化為不竭的內生動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李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