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1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完成‘十四五’規劃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專場獲悉:“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着力統籌東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呼包鄂烏“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推動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若干舉措等一系列規劃意見、實施方案和工作舉措。相關部門加強統籌,並將重點任務納入政策落地工程清單專項推進,有力推動了東部振興發展、中部地區一體化發展和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十四五”期間,內蒙古東部5盟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7782.6億元;糧食和肉類産量達到2390.9億斤、153.4億斤;煤炭在産産能3.5億噸/年,新能源裝機翻倍增長,達到5876萬千瓦;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取得積極成效,累計完成造林種草4000萬畝,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000萬畝;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獲批,組織到發中歐班列869列,進出口總額達到2371億元;28個民用機場建成投用,綜合交通網里程達到12.9萬公里,佔全區的54.6%。
中部地區一體化發展。2024年,呼包鄂烏4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6259.4億元,“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7.2%。4市共同打造風光氫儲産業鏈,目前新能源裝機規模已達到6080萬千瓦,是“十三五”末期的3.5倍。4市以呼和浩特為中心,常態化開行高鐵或動車,初步形成2小時交通圈。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共享加快推進。
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十四五”期間,西部3盟市地區生産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佔全區的8.6%和6.6%;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阿拉善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全區第8位、第2位、第5位。國務院批准設立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巴彥淖爾市建成百萬畝“噸糧田”。2024年西部地區口岸進出口貨物量佔全區的52.3%。
發布會還公布了內蒙古“十四五”以來協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實效。
在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方面,2024年沿黃盟市原煤産量9.67億噸,圓滿完成國家電煤保供任務;在庫布其中北部等6個沙戈荒大基地集中開發新能源,沿黃盟市新能源累計裝機規模達到8730萬千瓦,約為2020年的3.6倍;打造風光氫儲産業集群,成功投産全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發布全國首個《零碳産業園區建設規範》標準;“兩個稀土基地”建設成效明顯,稀土新材料入選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方面,實施河套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沿黃盟市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工程1844萬畝;集中力量打造乳肉薯絨和玉米、草業等重點産業鏈,河套向日葵、烏蘭察布馬鈴薯、烏海葡萄等區域公用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在構建特色優勢現代産業體系方面,沿黃盟市圍繞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因地施策建設富有地域特色的産業鏈。呼和浩特市建成國家級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包頭市入選國家能源領域氫能區域試點,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晶硅光伏産業鏈;鄂爾多斯市建成國家級綜合性現代煤化工産業示範區……
在加強沿黃省區合作聯動方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與陜西省、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強基礎設施聯通,集大原高鐵建成通車,包銀高鐵即將開通運營;共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舉辦沿黃九省區黃河文化民歌展演等活動,全力打造黃河“幾字彎”文化旅游帶。
2024年內蒙古沿黃7盟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8510.9億元,比2020年增長30%。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堅定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扛起黃河流域水生態治理和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悉心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強化河湖生態水量保障方面,烏梁素海自2019年開展綜合治理以來,累計補水35.18億立方米;岱海自2022年應急生態補水工程通水以來,累計補水6316萬立方米。
助力“三北”工程建設方面,全面推進小流域提質增效、坡耕地治理、新建淤地壩和攔沙壩等工程,“十四五”期間累計投入23.57億元,內蒙古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515平方公里、減幅3.8%,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326平方公里、減幅2.1%,實現面積和強度持續“雙下降”,水土保持率達到58.29%。
加強河湖管理水平方面,“十四五”期間,內蒙古累計清理“四亂”問題4811個,完成黃河灘區近1180畝嚴重阻礙行洪和影響河勢穩定林木清理整治工作,有序將黃河灘區內永久基本農田調出,累計完成黃河灘區1687戶、4213人遷建。
加快推進黃河流域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方面,內蒙古黃河流域各盟市地下水水位已連續7個月未超基準值,2025年第三季度,黃河流域各超採區地下水水位同比均呈穩定或上升態勢。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立足黃河流域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匹配的具體實際,從“管水、節水、治水、增水、活水”5個方面不斷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大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力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管水方面,內蒙古全面建立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用水總量、用水效率管控目標體系,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對黃河流域1個地表水超載盟市、30個地下水超載(採)旗縣實行限審限批等。
節水方面,內蒙古印發《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從9個方面制定了30項具體舉措。目前,各項節水任務均有序推進,黃河流域完成年度目標約90%,預計年底前可以完成各項任務目標。
增水方面,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入圍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配置利用試點城市,黃河流域非常規水利用量較2020年提高27%,有效緩解內蒙古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
治水方面,開展了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內蒙古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取用水管理大起底、地下水保護專項行動等,不斷加大違規取水整治力度。
活水方面,內蒙古黃河流域累計轉讓黃河水權指標5.51億立方米,有效破解流域工業發展用水難題。與四川省達成2筆跨省區黃河水權交易。同時,積極推行“合同節水”“節水貸”“水權貸”,形成多元化的節水産業市場。截至目前,通過“合同節水”管理模式吸引社會資本累計達4.74億元,“節水貸”“水權貸”累計融資達38億元。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通過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黃河流域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系統治理。
黃河流域35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由2021年的74.3%提高到2024年的77.1%,幹流水質連續五年持續穩定在Ⅱ類優良水平,支流國考斷面年均水質全面消劣。烏梁素海湖心水質從2015年以前的劣Ⅴ類改善並穩定在Ⅳ類,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象逐漸重回人們眼前。
內蒙古持續推進鋼鐵、焦化、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列入國家清潔取暖城市,完成59.5萬戶清潔取暖改造。2025年1—9月,沿黃7盟市PM2.5平均濃度21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同期下降32%;烏海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21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同期下降38%,連續6年穩定達標,藍天白雲已成為新常態。
同時,內蒙古堅持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截至目前,沿黃7盟市完成2690個行政村治理任務,治理(管控)率達61.36%,全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步提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記者 李永桃 張慧玲 帥政)
原標題: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內蒙古着力統籌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