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寒意漸濃,但産業振興的熱潮卻絲毫未減。玉米單産實現新突破、黃牛交易市場持續升溫、“旱改水”項目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多元産業的發展勢頭,正為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玉米單産“翻了番”,高標準農田建設顯成效
在阿都沁蘇木楚倫溫都日嘎查那林希勒小組,種植戶包寶山手捧金燦燦的玉米,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今年種了50畝地,畝産從原來的1000斤出頭提升到1800斤左右。”包寶山説,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單産提升行動讓他家收成創下新高。

這樣的豐收並非個例。近年來,科左後旗系統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技術集成,大力推廣玉米密植滴灌、“一噴多促”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全旗玉米單産提升項目實施面積達70萬畝,推廣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100萬畝,玉米種植密度從每畝3000—4000株提升至5000—8000株。預計全年糧食總産量將突破31億斤。
牛市交易“升了溫”,打造全國肉牛産業第一旗
産業興旺不僅體現在田野,也活躍在交易市場。每逢交易日,伊胡塔黃牛交易市場總是人聲鼎沸,來自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的客商穿梭牛群,細心挑選,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
“今天剛到,帶了18頭牛。”來自黑龍江的養殖戶陳平一邊直播一邊介紹,“小公牛價格上調200到300元,小母牛漲了700到800元。”市場服務的持續升級,從檢疫管理到交易流程,各環節高效便捷,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據市場經理白岩松介紹,目前價格穩定,採購人數和牛只數量穩步提升,日交易量可達7000頭左右。
2025年,科左後旗以打造“全國肉牛産業第一旗”為目標,堅持“小規模、大群體”模式,推廣標準化養殖。截至第三季度,全旗牛存欄量已達93.6萬頭。
“旱改水”與水産養殖齊發力,一水多用促增收
2025年,科左後旗在完善排干系統的基礎上,依託20多年水稻種植經驗,以“旱改水”為突破口,將易澇旱田改種水稻,全旗改造面積達1萬多畝。
巴彥毛都蘇木南阿布哈嘎查農民雙福率先嘗到甜頭,他家水稻畝産達1300斤。“旱改水項目預計畝均凈收益約1600元。”蘇木達包學良&&,“明年僅我們蘇木就有3000畝準備實施‘旱改水’。”

與此同時,星羅棋佈的水泡子也煥發新生。在北阿布哈嘎查一處鹽鹼含量較高的水域,嘎查投放了2萬尾耐鹽鹼海鱸魚。初步預計,這批魚至少可獲利70萬元。
特色水産養殖在全旗多點開花:努古斯&鎮雅莫嘎查引進小龍蝦,預計每畝水面增收5000元;常勝鎮2025年投放蝦苗120余萬尾,年創經濟價值100萬元;巴胡塔蘇木打造萬畝河蟹養殖基地,投放蟹苗18萬隻,成活率超90%……截至目前,全旗探索實施水産養殖水面已達2萬餘畝。
産業興則鄉村興,産業旺則百姓富。在科左後旗的廣袤田野上,一幅産業多元、農民增收的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走向現實。(李賀 賈浩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