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完成‘十四五’規劃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胸懷“國之大者”,科學精準劃定並牢牢守護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着力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以高水平生態保護賦能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橫跨“三北”、毗鄰八省,草原、森林、濕地面積分別佔全國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四分之一,生態地位極其重要。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科學精準劃定並牢牢守護生態保護紅線,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態極脆弱區域劃入紅線,實行最嚴格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同時科學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優先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實施重大生態修復項目,切實提升了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劃得實、守得住、管得嚴。“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9.69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國土面積的50.46%,劃定比例居全國第二位。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持續增強,並構建了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沙漠、沙地於一體的全域生態安全格局。
內蒙古是林草資源大區,把林草資源保護好、發展好是內蒙古肩上的責任。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林草資源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內蒙古森林覆蓋率達到21.98%,較2021年提高1.19個百分點;草原植被蓋度持續穩定在45%以上;濕地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持續鞏固。
賀蘭山、大青山、巴丹吉林等6處自然保護地入選國家公園候選區,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一。目前,賀蘭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創建工作已啟動;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內蒙古首個世界自然遺産,填補了中國沙漠類遺産空白;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全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數量達到5個,居全國首位。
內蒙古還對2.8億畝天然林和公益林實施一體化保護管理;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探索,完成森林質量提升建設任務3800多萬畝,持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碳匯能力。2025年,內蒙古在102個地區和單位推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累計完成生態建設任務1.23億畝,佔規劃總任務的43.2%,其中防沙治沙6688萬畝,居全國首位。
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內蒙古聚焦黃河岸線流沙、沙頭、沙源、十大孔兌粗沙區等重點區域,因害施治,阻沙入黃。2021年以來,完成生態治理6559萬畝,佔“三北”六期規劃任務的47.5%。構築起490萬畝綠化帶、509座沿“十大孔兌”淤地壩、80萬畝光伏治沙帶、420公里鎖邊林草帶“四道防線”,入黃泥沙量由過去的2700萬噸降到現在的400萬噸以下,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80%以上。
在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區,內蒙古聚焦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系統實施沙地綜合治理、林草質量鞏固提升、重要濕地保護修復等全要素治理措施,阻沙入京。2021年以來,完成生態治理4126萬畝,佔治理總任務的43.8%。大力推廣“以路治沙”,建成穿沙公路2771公里,完成治沙559萬畝。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阻擊戰區,內蒙古聚焦阻沙南侵,重點對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開展沙漠鎖邊建設,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綜合生態保護體,構建“沙漠戈壁為域,綠點綠廊鑲嵌”的生態空間格局。2021年以來,完成生態治理729.3萬畝,佔治理總任務的65%。
守護好美麗藍天,讓空氣更加清新是最直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堅持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深入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大氣污染治理,在經濟總量連續增長的情況下,空氣質量實現持續改善。
2025年1-9月,全區優良天數比例90.9%,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六項污染物(SO2、NO2、CO、O3、PM10、PM2.5)濃度同比全部下降,其中PM2.5濃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促進産業綠色轉型升級,完成2143萬千瓦火電機組、2400萬噸鋼鐵超低排放改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370項,推動28家焦化、17家水泥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同時,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建成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企業”四級重污染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呼包鄂、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化工、有色、制藥等重點行業嚴格執行特別排放限值,在烏海及周邊地區實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輪值工作制度,形成治污合力,2025年1-9月,烏海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21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同期下降13微克/立方米,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深入推進黃河、嫩江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全區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改善。今年1-9月,全區重點流域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75.4%,優於年度考核目標4.7個百分點。黃河內蒙古段幹流水質連續5年穩定保持Ⅱ類,支流國考斷面穩定消劣,碧水保衛戰成績亮眼。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擰緊“查、測、溯、治、管”各環節“發條”,共排查入河排污口3148個,並通過“一口一策”開展整治,重點流域、湖泊整治率99%,溯源率100%。同時,深入實施工業園區水污染專項整治,工業園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標率均達到99%。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13段城市黑臭水體實現長治久清,清水綠岸的碧水畫卷更加可感可及。
此外,內蒙古以“一湖一策”推進湖泊治理保護,由“一湖之治”轉向“流域之治”。通過治理,“一湖兩海”水域面積穩定在合理區間,呼倫湖、岱海水質穩中向好,烏梁素海湖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原則,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2025年,內蒙古積極開展節水行動,截至11月5日,各行業合計新增節水2.4億立方米,完成年度目標(2.7億立方米)的90%。
節水行動開展以來,內蒙古用水計量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區1741個規模以上非農業取水戶實現在線計量監測,在線計量率達96%,46個5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全部實現在線計量,農業灌溉機電井“以電折水”計量全面實施。
在農業節水方面,3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37萬畝渠道襯砌灌溉工程全面開工,新建成165.7萬畝、改造提升127.5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271萬畝,壓減高耗水作物37.6萬畝,推廣抗旱品種等配套抗旱技術122.3萬畝;持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新增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2295.8萬畝,提前超額完成1000萬畝的改革任務;河套灌區“大水漫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25年春灌,用水較2024年減少1.35億立方米;新增節水能力2.3億立方米。
在工業節水方面,推動實施製造業和火電領域節水改造,開工建設41個,已完工33個;推廣先進節水工藝、技術、裝備173項,建成節水標杆企業8家、節水型企業91家、節水型園區12家;自治區級工業水預算管理試點工作有序開展;以上措施新增節水能力634萬立方米,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413萬立方米)。
在城鄉節水方面,90個城鎮供水管網更新改造項目已開工,完工41個,累計更新改造供水管網1311.86公里,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400公里),預計減少漏損483萬立方米;94個農村牧區供水保障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已完工89個;安裝34.77萬個農牧區入戶水錶,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8.61萬個),提升了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與供水穩定性。
同時,內蒙古堅持地下水超採區治理,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11個鞏固治理超採區和3個大型超採區連續4個季度地下水水位均呈穩定或上升趨勢。根據初步評估成果,累計壓采地下水超採量9.16億立方米。(記者 帥政 張慧玲 阿妮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