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11日電(李倩)11日,呼倫貝爾草原旅游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舉辦。在開幕式的互動環節中,專家學者與業界代表圍繞呼倫貝爾生態旅游的發展路徑、産品創新、文化融合、科技賦能等議題深入探討,為草原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多維度的思路與建議。

專家學者與業界代表進行互動討論。新華網發
海南大學教授、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謝彥君認為,呼倫貝爾草原旅游發展的首要策略是“體驗化”。他建議,景區應在與游客接觸的節點上強化體驗設計,使産品具備高度休閒屬性。他提出“異地感”的重要性,認為旅游本質是一種“穿越”,呼倫貝爾應針對主要客源市場,打造差異化的空間與文化體驗,增強游客的沉浸感。

專家學者與業界代表進行互動討論。新華網發
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教授烏鐵紅從本地視角出發,指出呼倫貝爾的“大景觀”與“多彩文化”是吸引南方游客的核心優勢。她認為,要推動旅游産品從傳統觀光向度假、療愈方向轉型,發揮草原、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療愈功能,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構建“大度假、大療愈、大健康”旅游發展格局,以應對老齡化趨勢、健康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MTA教育中心副主任孫佼佼聚焦於“藝術資源開發”這一小眾但極具潛力的方向。她以近期走紅的“鄂倫春族小袍帽”為例,説明文化如何通過新媒體傳播實現文化與生態價值的統一。“藝術具有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感染力,能夠直接觸動游客情感,實現高峰體驗,強化集體認同,是文旅融合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嵌入點。”她説。
在互動討論中,呼倫貝爾學院旅游地理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旅游管理專業負責人亞吉介紹了呼倫貝爾學院旅游管理專業與地方旅游發展“同頻共振”的辦學經驗。她&&,專業建設離不開政府支持、學界指導、業界協作。呼倫貝爾學院通過共建實習基地、開展産教融合、設立校友講壇等方式,為地方文旅産業持續輸送具備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為呼倫貝爾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與智力支持。

專家學者與業界代表進行互動討論。新華網發
來自業界的代表從市場與運營角度提出建議。基於&&數據,北京馬蜂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目的地營銷副總經理、內蒙古區域負責人陸蕾介紹,一線城市的新青年、新中産游客更關注“生態+體驗”“生態+住宿”等高品質産品,如濕地穿越、低空飛行、冷極灣研學等。她建議,推廣“小車小團”私導服務模式,通過標準化、定制化服務提升客單價與游客滿意度,同時呼籲與高校合作培訓專業化私導人才。
同程文旅集團副總裁、同程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謝曄通過客源數據分析提出,廣東及長三角地區客群對“情緒價值”與“動態參與”需求顯著,推動了一單一團、親子定制等高端産品的發展。她認為,呼倫貝爾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全球稀缺的草原生態系統與游牧生活IP,應推動産品從“靜態觀光”轉向“生活體驗”,加強數字化場景建設、內容運營人才培養,以科技賦能服務質量提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