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封育保護25年 林草植被覆蓋度達80%-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0 15:39:19
來源:內蒙古日報

賀蘭山封育保護25年 林草植被覆蓋度達80%

字體:

護林員進行日常巡護。

  11月2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賀蘭山脊,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北寺管理站前進管護站站長葛海春開啟了一天的巡護工作,無人機盤旋升空,鏡頭掠過鬱鬱蔥蔥的青海雲杉和嬉戲覓食的岩羊群,到處一派生機。

  “小時候跟着父親,在賀蘭山靠放牧為生,那時候羊把山上的草啃得精光,小松樹和灌木根本恢復不了。封山禁牧後,林地一年年變好,小松樹、灌木都長起來了,能守護這片青山,我特別自豪。”葛海春説。

  賀蘭山是阿拉善的“母親山”,為了保護好“母親山”,1999年阿拉善沿山劃定31.2萬畝禁牧區,實行全面禁牧;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啟動,保護區內天然林採伐、銷售被徹底禁止。與此同時,一場涉及1043戶牧民的“生態搬遷”有序推進:4300名長期依賴賀蘭山放牧的牧民告別傳統的生産方式,23萬頭(只)牲畜全部退出林區,從源頭切斷了人為破壞生態的鏈條。隨着禁牧政策實施,葛海春一家搬出了世代生活的山林。如今作為護林員,他每天巡護着曾經放牧的草場。

  “當時搬遷還有一些牧民想不通,不願意離開祖祖輩輩放牧的地方,但現在大家看到滿山的綠色,都明白了當年的決定有多正確。”葛海春告訴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賀蘭山生態治理力度持續加大。2016至2021年,阿拉善盟累計投入7.6億元,接連打響保護區周邊環境整治、生態隱患集中整治及精準治理“三大攻堅戰”;2021至2023年,再投57.8億元啟動礦山生態環境專項整治。2018至2020年間,阿拉善盟通過飛機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對2.6萬畝的治理區進行了植被播種。如今走進賀蘭山,曾經稀疏的林地變得鬱鬱蔥蔥,裸露的山體被綠植覆蓋。

  近年來,在阿拉善盟推動賀蘭山退牧還林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同時,保護區管理局結合森林草原防火形勢,通過“人防+技防”的立體化管護體系,不斷加強對保護區森林草原的管控力度,在常規巡護的基礎上,通過無人機監測技術搭載衛星地圖和高清攝像頭,大範圍實時監控火險隱患。截至目前,賀蘭山已連續76年無較大森林火災。

  在賀蘭山深處的水磨溝綜合研學基地,賀蘭山森林智慧管理&&投入使用,通過大數據監測、視頻巡護和智能預警,實現了森林防火和資源管理自動化、智能化。

  “&&可以對賀蘭山保護區全域進行無死角監控,為賀蘭山森林資源保護、火情監測預警提供了有力保障。”保護區管理局防火辦主任王景民説。

  賀蘭山經過25年封山育林,荒山終披綠裝。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保護區成立前相比,森林面積由32.14萬畝增至58.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1.6%躍升至57.3%,林草植被總蓋度達80%,織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新畫卷。

  賀蘭山不僅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直接影響黃河流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如今,經過25年的系統治理,賀蘭山已實現從“生態瘡疤”到“綠色屏障”的蛻變,成為我國西北生態修復的鮮活樣本。

  在賀蘭山海拔2800米的主峰附近,紅外相機多次捕捉到雪豹掠過岩石的身影。“現在我們通過持續追蹤,已監測到三四隻雪豹在此棲息生活,它們的活動軌跡遍佈山脊與峽谷,相機鏡頭裏甚至能看到它們標記領地的行為。”保護區管理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工作人員徐皓告訴記者。

  雪豹的“定居”,這充分説明賀蘭山整個生態系統持續向好。如今的賀蘭山,陸生脊椎動物達35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就有75種,馬麝、荒漠貓在林間穿梭,金雕、胡兀鷲在天空盤旋。種群數量更是大幅增長,岩羊從2001年的1.6萬隻增至5萬餘只,馬鹿從2000余頭漲至7000余頭。

  25年來,賀蘭山經過一系列保護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增強,“母親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長足發展。如今,消失多年的物種回歸,環環相扣的生態網絡重新織就,綠色能量正在這片土地上“滿格加載”。作為“天然植物基因庫”,賀蘭山還孕育着788種維管植物,其中13種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61種是特有或近特有植物。近年來的科考,還新發現了多種蘭科植物。

  “目前,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發現,賀蘭山的蘭科植物又多了好幾種,這是比較嬌氣的一種植物,生存環境如果略差,它是不會在這個地方生長的。這次發現,不僅擴大了蘭科植物在賀蘭山分佈的種群數量,也進一步説明賀蘭山生態環境是逐步向好的。”保護區管理局資源林政科科長蘇雲告訴記者。(記者 劉宏章 通訊員 徐愛翔)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