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微米有多細?僅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萬分之一。11月5日,走進內蒙古宏達壓鑄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裏,只見工人們緊盯屏幕、調整參數,將加工精度穩定在這一量級。設備平穩運轉間,一個個應用於雷達支架的核心零部件逐漸成形。這些看似普通的金屬構件即將裝配於國內重點裝備項目。
“今年我們開發的一些新工藝,如高真空壓鑄工藝、局部擠壓工藝等,讓産品性能實現了質的飛躍。”公司副董事長幸曉光站在生産線前介紹。在他身後,10&總投資700余萬元的新設備全速運轉。這些“硬投入”換來的是企業發展的“硬實力”,目前企業開發的7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今年汽車核心零件供應量突破1600噸,營業額達7000萬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眼下,以科技為核心的産業升級,已成為興安盟眾多企業突破發展瓶頸、開闢新賽道的重要路徑。
在內蒙古鑫嘉立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生産線正有序運轉,一卷卷耐鹽鹼專用滴灌帶緩緩捲繞成型。“別小看這黑色膠帶,它可是淺埋式防滲滴灌技術的關鍵材料,與水肥一體化技術高效適配,能為農業節水、增産增效打牢基礎。”公司研發中心課題負責人賈林算了一筆賬:採用水肥一體化系統後,每畝用水量從180立方米降至30立方米,人工成本降低80%,畝均增産12%。
數據變化的背後,源自技術創新的深層驅動。為強化核心競爭力,宏達壓鑄每年研發投入超500萬元,26種進口替代産品相繼問世,打通“研發—轉化—量産”全鏈條;鑫嘉立銘則瞄準“極寒地區智能灌溉防凍技術”,投入500萬元準備攻克難關,填補區域農業短板。
不久前,這兩家企業雙雙入選2025年度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而在興安盟,像這樣的“潛力股”今年新增了13家,同比增長達550%。這亮眼成績,不僅體現了興安盟中小企業在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道路上的深耕成果,更成為撬動全盟産業升級、激活區域創新動能的關鍵支點。
“我們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企業成長梯隊。”興安盟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海英説,該梯度培育體系涵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四個層次。今年全盟新增自治區級創新型中小企業25家,同比增長150%,培育步伐明顯加快。
在宏達壓鑄副總經理宋洋看來,持續優化生産方式、推動産業鏈協同創新,是企業快速成長的關鍵。“我們緊跟新能源汽車産業輕量化、集成化的需求,加大研發投入,開發一體化壓鑄部件,為産業鏈升級提供穩定支撐。”而在內蒙古鑫嘉立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爽的規劃中,企業將依託“專精特新”資質,構建“技術+服務+培訓”的本地化支撐體系,助力扎賚特旗打造區域性節水示範樣板。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十五五’時期擘畫了清晰藍圖,明確了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主線。”王海英表示,下一步,興安盟工信局將繼續主動作為,激發創新活力,聚焦工業領域動能培育與産業升級,持續完善梯度培育體系,鼓勵企業在細分領域做精做深,在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配套等領域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更多“進口替代”産品規模化量産。(記者 高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