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提供情緒價值——內蒙古“撿秋熱”背後的文旅新邏輯-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7 11:15: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土豆提供情緒價值——內蒙古“撿秋熱”背後的文旅新邏輯

字體: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多倫縣誌願者為撿土豆的游客提供熱水等便民服務。受訪者供圖

  “太開心了,這裡的土豆根本撿不完!”來自北京的游客王雪高高舉起剛挖出的土豆,一臉滿足。不久前的假期,她和朋友自駕途經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時,被路邊的熱鬧景象吸引,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撿土豆大軍”。

  深秋的內蒙古,一壟壟土豆田冒出了許多“土豆獵人”。他們來自天南海北,在廣袤的田野中體驗秋收的快樂。正是這群游客的到來,讓傳統的土豆采收季,變成了充滿歡聲笑語的旅游體驗。

  “在都市生活久了,人們開始渴望腳踩泥土的踏實感。”赤峰學院法學與商務學院副院長周永振分析,“‘撿土豆’現象折射出現代游客深層的情感需求——它讓旅游從‘觀看’走向‘觸摸’,從‘他者’的風景變成了‘我的’體驗。”

  尋找松弛感:游客的田野治愈

  像王雪這樣被“撿土豆”吸引而來的城市游客並非個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等地,秋收季時,臨近國道的土豆田邊停滿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私家車。

  “免費的,隨便撿!”當地農戶的“豪氣”邀約,讓久居城市的游客體驗到秋收的喜悅。王雪説,這是她們此次自駕游印象最深刻的一站。“拍再多美照發朋友圈,不如在這裡挖一袋土豆來得有成就感。這種腳踩土地、親手從泥土裏收穫果實的體驗,有種接地氣的松弛感。”

  “撿土豆”的快樂也從田間蔓延至網絡,眾多網友自發記錄並分享着撿拾與烹制土豆的樂趣,大量網友在評論區“花式”表達羨慕與參與意願。

  據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數據,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面積約400萬畝,年産量約600萬噸,均居全國第四,全産業鏈産值約125億元。每年9月末至10月中旬是馬鈴薯收穫的高峰期。

  據了解,游客撿拾的土豆,部分是機械秋收後遺留在地裏的小土豆。土豆被翻出後,農戶按大小分級裝袋。有些土豆因尺寸未達收購標準,無法進入市場,往年多數翻入地裏作肥料或喂牲口,經濟價值有限。

  如今,這些被剩在地裏的小土豆卻成了游客眼中的“寶貝”。

  看著游客涌進自家地裏撿土豆,太仆寺旗紅旗鎮三勝村村民郝鵬雲十分熱情:“想撿多少都可以,沒帶工具的我們這兒有。”他不僅提供鐵鍬、袋子等工具讓游客撿得盡興,還送上礦泉水、水果等食物補給。郝鵬雲説:“我們很樂意讓游客來撿,這是對我們土豆最好的宣傳。”

  1988年出生的郝鵬雲是一名返鄉創業者,他承包了1500畝土地種植土豆。往年土豆的銷路總讓他發愁,“土豆從地裏翻出來就得趕緊賣,不然怕上凍”。他告訴記者,以往賣土豆全靠商販收購,去年他嘗試在網上銷售,但銷量一般。

  撿土豆的熱潮實實在在地轉化為銷量。郝鵬雲驚喜地發現,“今年好多人主動在網上&&我們買土豆”。截至10月30日,他已在網上銷出1000多噸土豆,比去年多了一倍。“現在全國人都知道了我們內蒙古的土豆,有了知名度,自然不愁銷路。”

  精心規劃:從自發參與到有序體驗

  面對突如其來的旅游熱潮,當地文旅部門快速響應,策劃推出多條挖土豆路線,並將“撿秋名單”擴大至白菜、貝貝南瓜、娃娃菜等農作物。錫林郭勒盟推出4條挖土豆線路,並在多處農田組織挖土豆、烤土豆等體驗。

  太仆寺旗距北京車程僅三四個小時,成為“土豆獵人”青睞的打卡地。“土豆接力賽”“切土豆絲廚藝大比拼”讓游客全家齊上陣,烏蘭牧騎歌舞、馬頭琴表演等節目穿插上演;土豆泥、土豆絲、燜土豆組成的“土豆宴”讓游客回味無窮。今年國慶十一假期期間,太仆寺旗接待游客約6.5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4%。

  面對“撿土豆”熱潮,多倫縣政府工作人員主動為游客提供鏟子、手套、袋子和熱奶茶。多倫縣文體旅游廣電局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出西幹溝鄉、蔡木山鄉、灤源鎮等7個核心撿薯點位及3個瑪瑙撿拾區,設計“瑪瑙山地質探秘+土豆田拾趣+草原風光體驗”一體化線路,將地質探索、農事體驗與生態觀光結合。

  為確保活動可持續,多倫縣同步推出《文明撿薯公約》,明確“先打招呼再下地、不踩莊稼不浪費、規範停車不佔道”等注意事項,引導游客文明參與。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土豆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當地安排了覆蓋5個鄉鎮的14個免費挖土豆點位。武川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趙海霞介紹:“每個點位都有引導牌,有的還提供烤土豆服務。”

  在武川縣可鎮福如東村,村委會對零散土豆地進行了精細籌劃。“我們並非簡單地敞開田地,而是先摸排哪些農戶完成秋收並願意開放地塊。”村黨支部書記郝樹平説,村裏統一規劃路線,在關鍵路口設置指引牌。

  規劃成效立竿見影——中秋、國慶假期,該村日均接待游客三四百人次;假期結束後,每逢休息日仍能吸引二三百名游客。據武川縣文化旅游體育局粗略統計,2025年1月至11月,全縣接待游客約120萬人次,旅游總花費2.4億元;2024年,武川縣接待游客80.6萬人次,旅游總花費為1.3億元。

  “市民樂了心情,農民鼓了腰包,鄉村旺了人氣。”在武川縣哈樂鎮德勝營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勇看來,這份“三方共贏”的答卷,正是鄉村文旅應有的模樣。

  情感消費:農旅融合的新邏輯

  “現代游客愈發追求個性化、沉浸式體驗,撿土豆正抓住這一需求。”太仆寺旗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喬菲&&,秋收後遺留的小土豆對農民經濟價值有限,但對游客卻是親近自然、參與農事的珍貴資源。游客參與撿拾,既獲得獨特體驗,也實現資源再利用。

  “讓游客來定義什麼叫作旅游。”周永振認為,內蒙古“撿秋”火了,是因為提供了珍貴的情緒價值,賦予游客體驗感、參與感、獲得感。他解釋説,游客每份勞動都能得到一顆實實在在的土豆作為回報,這種“付出即有回報”的體驗是對抗焦慮的良藥。

  周永振指出,這種旅游形式的興起印證旅游業正從“景觀消費”邁向“情感消費”。“撿秋”的吸引力不在於“奇觀”,而在於“共鳴”,核心價值不是讓游客看到什麼,而是感受到什麼,“這些接地氣的細節才能引發共情”。

  然而,受限於土豆短暫的收穫期,這場“撿秋”熱潮僅持續了半個多月。喬菲坦言,土豆主題旅游高度依賴秋收時節,活動窗口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中旬,且極易受天氣變化影響。“一旦氣溫驟降、田地結冰,活動便不得不中止,旅游熱度也隨之驟降。”她指出,這種強烈的“秋日限定”屬性,導致旅游資源利用率偏低,難以形成全年穩定的客源,進而制約了整個産業鏈的深化與延伸。

  面對這一核心瓶頸,太仆寺旗正着力突破季節的束縛。太仆寺旗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任瑋瑋介紹,下一步規劃的核心是打造“四季土豆”主題體驗:春季推出“播種希望”認養活動,夏季打造“土豆花海”觀光帶,秋季保留核心的收穫慶典,冬季則開設“土豆美食工坊”,讓“土豆種植研學”“田間觀光”與“美食製作”等農趣項目全年不間斷。

  此外,當地計劃進一步整合資源,建設集展銷於一體的農産品市集,將二人&、呱嘴等非遺表演融入田間地頭。“我們目標是讓游客在勞作中沉浸式感受本地文化,”任瑋瑋説,“最終實現‘農業為基礎、文化為靈魂、旅游為&&’的深度融合,既提升游客體驗,也切實帶動農民增收。”

  周永振進一步建議,應以“土豆”為核心文化標識(IP),對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錫林郭勒等土豆主産區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打造主題統一、內容互補的區域性旅游線路,實現“觀光、體驗、消費”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他強調,文旅發展思路亟需從供給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即從“我們有什麼提供什麼”轉向“游客需要什麼我們提供什麼”。

  周永振認為,想讓“一時熱鬧”轉化為“長效發展”,關鍵在於實現“體驗的場景化、産業的融合化和品牌的人格化”。當游客能在這裡度過有意義的時間,農民獲得有尊嚴的收入,鄉村煥發持久活力時,“土豆豐收帶來的將不再是短暫熱鬧,而是一場深刻、可持續的鄉村價值升級。”(記者 石佳)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