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烏日更嘎查的風光一體化異地治理項目區,幾百台風力發電機筆直地矗立在廣闊的草地上,巨大的葉片整齊地轉動着,將風能源源不斷轉化成綠色電能,風機下茂密的檸條苗隨風搖曳。這是烏日更嘎查光伏一體化異地生態治理項目,該嘎查21萬畝草場全部納入了治理範圍,借助“風光”産業讓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百萬元。
“我們嘎查今年村集體收入超過了163萬元,成為伊和烏素蘇木第二個突破百萬元的嘎查村,這要感謝蘇木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為我們引入的這個項目,僅光伏一體化異地治理項目就讓嘎查收入達到144萬元。沙地上插沙障固沙,草場上種植檸條,草場越來越綠,農牧民越來越富。”烏日更嘎查黨支部書記哈達激動地説。
烏日更嘎查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是與村民的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的。有了集體經濟收入,該嘎查從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救助、重大災害、特殊群體、先進典型等十幾個方面開展幫扶、獎勵。嘎查75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可領取1000元補貼,困難學生、特殊群體、孤寡老人、徵兵入伍家庭等每人每年可領2000元補助,還有醫療救助資金、代繳醫療保險金、重大災害救助金、教育獎勵金等方面每年預算20萬元,切實讓村集體經濟成為村民的民生保障。同時,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鞏固了現有産業成效,探索新的發展項目,多渠道拓寬了農牧民增收路徑,讓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於2023年結對幫扶烏日更嘎查,兩年來,我們在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等方面給予了幫扶和引導,先後爭取到40000畝草牧場改良項目和30000畝圍封禁牧項目等,累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農牧民增收60萬元。此外,為加強對脫貧不享受政策戶、監測戶的政策幫扶力度,連續兩年爭取産業到戶幫扶、公益性崗位、危房改造與修繕、無息貸款等政策幫扶,真正做到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駐烏日更嘎查第一書記田林説。
來到烏日更嘎查黨支部書記哈達的耕地裏,260畝地全部種植了梭梭樹,樹的根部嫁接的肉蓯蓉長勢喜人,十幾個工人正忙碌着採挖肉蓯蓉。
“發展肉蓯蓉産業是我們嘎查近幾年探索的新項目,260畝耕地一年可以採挖兩茬,約8000公斤,收入6萬多元。嘎查引進了‘種植—加工—生産—銷售’全産業鏈的肉蓯蓉生産企業,免費給村民提供梭梭樹苗和肉蓯蓉嫁接技術,肉蓯蓉長出來後還高價回收。我的梭梭樹就是企業幫助種、幫助收的,最重要的是梭梭樹能防風固沙,把我們這片曾經的沙地變成了‘綠洲’。”
烏日更嘎查目前共種植梭梭樹6000余畝,面積還在穩步增加。肉蓯蓉被稱為“沙漠人參”,一公斤在80至100元左右,被國家衛健委列入藥食同源物質目錄。該嘎查種植、加工的肉蓯蓉産品多達十幾種,主要銷售到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産品供不應求。在2024年8月16日CCTV-2《經濟半小時》節目專門報道了伊和烏素蘇木的肉蓯蓉。
“2025年我們積極申報了‘杭錦旗肉蓯蓉、鎖陽種植基地建設項目’,通過‘種質資源+生物科技+健康産業市場+荒漠化治理’模式,擴大梭梭樹種植面積,鞏固肉蓯蓉産業,同時加強甘草、鎖陽等中草藥産業發展,形成産業振興和荒漠治理的雙贏。”伊和烏素蘇木黨委書記魏愛民説,下一步,伊和烏素蘇木將深入推進草牧場改良和荒漠化治理,鞏固風光一體化異地治理成效,積極探索甘草、肉蓯蓉、鎖陽等中草藥産業發展,撬動社會資源參與生態治理,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贏”。(記者 郝雪蓮 實習生 楊向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