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農科院深耕科技沃土 激活現代農業新動能藏糧於技-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7 16:50:44
來源:包頭日報

包頭市農科院深耕科技沃土 激活現代農業新動能藏糧於技

字體:

  瓜果飄香。

  收割機作業。

  觀察草莓苗長勢。

  令人垂涎欲滴的櫻桃。

  九原區千畝大豆示範田畝産376公斤,刷新自治區大豆單産紀錄;

  固陽縣油菜示範區畝産211.85公斤,創包頭市旱地油菜歷史新高;

  我國自研鋼蔥新品種AS02平均畝産8302.19公斤,超越進口品種;

  ……

  大地以一組組亮眼數據,奏響豐收的樂章

  金秋的包頭,田野間鋪開一幅色彩豐饒的畫卷。

  達茂旗紅井灘村的馬鈴薯示範田裏,壟道筆直,新翻起的馬鈴薯個個飽滿;九原區打不素村昔日的鹽鹼灘上,如今火紅的辣椒簇簇懸挂,映襯着農戶忙碌而喜悅的身影;固陽縣金山鎮的種植基地,根係粗壯的黃芪刷新着當地的産量紀錄……

  “今年收成太好了,超過我們的預期。”

  “從種到收,農科院的技術人員全程指導,我們心裏特別有底。”

  在這一派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中,記者採訪時聽到最多的,就是農戶們樸實而由衷的這兩句話。可見這豐收的背後,不僅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涌動着一股強大的科技力量在驅動。

  作為包頭市唯一一家農牧業科技綜合研究推廣單位,包頭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市農科院”)主要承擔全市農牧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農牧民教育培訓等職責。一直以來,市農科院堅持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圍繞服務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建設,全力打好科技組合拳,賦能農牧業新質生産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農牧業科技高質量發展。從攻堅“高産攻關”的生産一線,到急速“成果轉化”的創新動能,再到“智慧服務”的體系構建,市農科院近年來不僅成果頻出,更通過系統性改革打通了實驗室到田間的通路,讓科技成果如種子般在這片沃土上加速萌發、茁壯成長。

  高産增效:科技攻堅,夯實塞北糧倉

  九原區千畝大豆示範田畝産376公斤,刷新自治區大豆單産紀錄;

  固陽縣油菜示範區畝産211.85公斤,創包頭市旱地油菜歷史新高;

  我國自研鋼蔥新品種AS02平均畝産8302.19公斤,超越進口品種;

  ……

  大地以一組組亮眼數據,奏響豐收的樂章。

  在九原區哈業胡同鎮的千畝大豆田裏,金黃的豆莢顆粒歸倉,依據專家組指導建議,今年合作社採用了品種優選、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化學調控等措施。吳四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興旺欣喜地説:“今年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産量要翻一番,收入肯定也得翻一番!”這份豐收的喜悅同樣洋溢在固陽縣的藜麥高産示範區,新引進的“蒙藜3號”搭配應用寬膜溝播栽培技術及保水劑等新産品,畝均産量達256.52公斤,為旱作區雜糧生産探索出新路徑。

  科技的力量更讓曾經的“不毛之地”煥發新生。九原區打不素村的鹽鹼地上,火紅的辣椒挂滿枝頭。通過引進篩選耐鹽鹼品種並配套全程機械化技術,這片昔日的鹽鹼灘已成為農戶的“聚寶盆”。前來調研的鄒學校院士對此給予充分肯定:“包頭在鹽鹼地開發利用上找到了一個好方向。”

  走進達茂旗紅井灘村的馬鈴薯示範區,連片的田壟向着天際延伸,憑藉科學種植,節水減肥與增産增收在這裡同時實現。通過“無底肥”試驗、微生物菌劑應用等綠色技術,採用“測土配方+遙感滴控”一體化模式,示範區在減少化肥投入的同時保證了産量品質。有了專業的技術支撐,蒙盛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永旺深切體會到科學種植帶來的綜合效益。“不僅是增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土地,實現了真正的節水減肥,種田變得更專業。”

  創新動能:成果奔涌,轉化駛入快車道

  這些寫在測産報告裏的增産實例和數據,其背後正是農戶口中“心裏有底”的踏實,同樣也印證着市農科院的雄厚實力。

  翻開市農科院的成果清單,一組組數據尤為亮眼:先後取得原創科研成果300多項,出版學術著作40多部,選育出的50多個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玉米等農作物新品種取得各級各類登記、審定、鑒定證書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等,引進試驗示範推廣項目100多項,組織實施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20多項。

  近年來新培育農作物新品種13個,涵蓋玉米、蔬菜、草莓等多個品類。其中,自主選育的“土默特稗”填補了全市牧草品種的空白;花卉“包美1號”通過了荷蘭的權威認證,獲得了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在核心技術領域,自主研發的“辣椒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因其顯著的適用性和增效潛力,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研發的終點在於應用。近年來,市農科院在蒙科聚創新驅動&&發布成果19個,成果轉化多點開花,“明星品種”表現搶眼。2023年,玉米新品種“包玉504”成功完成轉讓,成為我市第一例成功實現轉化的農業類科技成果。進入2024年,市農科院的成果轉化工作迎來“高光時刻”:草莓新品種“寶珠”以其優異的品質,同時獲得三家企業的青睞,簽署了授權轉讓合同。該新品種不僅亮相全國草莓創新發展大會,更是憑藉其耐儲運、果形好、口感佳的特點,遠銷至新加坡、迪拜等海外市場,實現了從“本地繁星”到“國際亮相”的跨越。此外,“BY001”等3個番茄品種授權上海美番樂公司,進入上海番茄加工高端市場,草莓“草原紅”“蒙特麗”等新品種也相繼進入轉化通道,稗草、辣椒、茄子、菜豆等農作物新品種正逐步進入轉化階段,這標誌着市農科院成果轉化駛入了規範化、常態化的“快車道”。

  在強化自主創新的同時,市農科院積極“借腦引智”。通過推動建立敕勒川區域農業綠色發展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引入了中國農業大學王琦教授團隊等高端科研力量。這種“院士團隊+本地院所+推廣中心”的創新聯合體模式,聚焦於區域農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在大蔥、辣椒等作物的品種引進與篩選、鹽鹼地治理等課題上開展了深度合作,為本土科研注入了前沿視野與尖端技術。

  體系賦能:沃土培根,暢通服務“最後一公里”

  市農科院又是怎樣讓高産背後的新品種、新技術跨越從實驗室到田頭的距離,真正讓農戶受惠呢?

  一場深度融合的機構改革,打破了科研與推廣間的壁壘。為解決農業科研與推廣“兩張皮”的問題,2021年,包頭市將原農科院、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子站等6家事業單位整合,組建了新的“包頭市農牧科學研究院”。這一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科研歸科研、推廣歸推廣”的局面。在新的體系下,市農科院整合了人才、項目、資金、基地、設備等核心資源,將分散的“技術單點”織成“能力網絡”。在新品種選育階段,構建“研發-試驗-反饋-優化”閉環,在成果轉化方面,科研與推廣“協頻共振”,實現了院所、企業、農戶的多方共贏。

  一套精準有力的激勵機制,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隨着《關於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若干措施》等政策的落地,不僅明確了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還構建了以價值化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與創業動力。與此同時,市政府在人才引進、崗位設置等方面同樣給予了政策支持,使市農科院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政策,讓一支既懂科研又熟推廣的複合型人才隊伍茁壯成長,有力地保障了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張立體覆蓋的服務網絡,讓農技服務精準直達生産一線。在線下,市農科院通過深化“科研院所+推廣單位+合作社+種植大戶”協同模式,讓技術長在泥土裏。組織農技骨幹深入田間開展精準指導,讓關鍵技術成為農戶口袋裏的“種植寶典”,確保“藏糧於技”精準落地。同時,通過建立31個千畝方、21個百畝田核心示範區,讓高産技術看得見、摸得着、學得會。在線上,讓農戶交口稱讚的“農技雲課堂”則依照農牧民生産需要和農時節點,持續更新農技科普小視頻,構建起一座永不打烊的“農技學校”。

  以改革打通梗阻,借人才力量支撐,全方位服務激活全盤,讓每一項農業新技術都精準滴灌至豐收的田野,這便是市農科院給出的答案。(鄧雅鑫 圖/ 許家軒)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