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在這兒自己就能查到跟我一樣的合同糾紛是怎麼解決的,心裏一下就有底了!”近日,內蒙古喀喇沁旗綜治中心的兩庫檢索終端前,牛家營子鎮村民王先生指着屏幕開心地説。此前,他因黃芪收購價格與收購商爭執不下,正愁不知該選調解還是訴訟,終端裏的案例讓他瞬間有了方向——看到多數糾紛通過調解一週內就能解決,而訴訟需3個月,他當即申請調解,最終在調解員幫助下,雙方3天內就以約定價格的95%達成協定。
針對以往群眾遇糾紛想預判結果,只能跑綜治中心依賴工作人員介紹,既耗時費力又信息不全面的痛點,當地不僅在綜治中心設置兩庫檢索終端,還同步推廣人民法院案例庫小程序二維碼,搭起“線下終端+線上小程序”雙查詢通道,徹底打破案例資源查詢的“空間壁壘”,讓群眾解紛從“跑腿問”變成了“指尖查”。
據統計,兩庫檢索終端投用以來,綜治中心70%的諮詢群眾通過自主查詢明確了調解糾紛方向,選擇調解等非訴訟途徑的比例提升60%,群眾平均辦事時間更是從2小時縮短至40分鐘,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調解是綜治中心化解矛盾的核心環節,如今,案例資源與調解工作深度融合,“案例引路、以案釋法”成了調解員的“法寶”。截至目前,喀喇沁旗綜治中心依託兩庫案例已調解糾紛10余起,平均調解時長從15天縮短至7天,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案例就是最好的‘教科書’,不僅讓我們調解有了依據,更讓群眾在對比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喀喇沁旗綜治中心主任錢海勇説。
在流程優化上,當地把“案例查詢”設為群眾訴求處理的首個環節。群眾來訪先自主查案例、明確預期,工作人員再依案例指引快速分流——適合調解的對接調解員,需法律援助的轉至公共法律服務窗口,需法院介入的啟動協同機制。這一調整讓訴求分流準確率從85%提升至95%,避免了“反復轉辦、多頭跑”的麻煩。
兩庫案例資源成了部門協作的“共同語言”。前段時間,喀喇沁旗某鎮12戶村民因玉米種子産量不達標索賠遭拒,綜治中心迅速啟動“法院+農牧業局+市場監管局”聯動機制。各部門通過終端查同類糾紛處理方案,很快明確責任與賠償標準,僅用5天就促成農資店按每畝200元給予賠付。
如今,兩庫檢索終端投用帶來的改變愈發明顯,喀喇沁旗綜治中心訴求辦結效率提升60%,與法院等部門協同辦案時間縮短50%,未發生一起因處理不及時引發的矛盾升級事件。綜治中心不再是單一的辦事點,而是集解紛、服務、協同於一體的“樞紐”,真正實現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目標。
“兩庫檢索終端是科技賦能基層治理的縮影,更是破解基層解紛痛點、回應群眾急難愁盼的‘暖心橋’。”喀喇沁旗委政法委副書記徐全忠&&,下一步,喀喇沁旗將繼續深化“綜治+法院”聯動模式,讓案例資源釋放更大效能,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更多“喀喇沁力量”。(張天琪 孫敬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