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員在入戶時發現,平房區因缺少公共停車位,導致胡同裏出現亂停車、道路堵塞的情況。於是我們社區‘吹哨’,旗農牧和科技局、紅十字會、科協3家結對共建單位立即響應‘接單’,很快將平房區一片500平方米的空地改造硬化為停車場,解決了周圍居民的停車難題。”近日,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河酒社區黨總支書記楊衛國向記者介紹道。
以往,老舊管網維修、矛盾調解等難題,單靠社區力量難以破解。如今,杭錦後旗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變“各自為戰”為“協同作戰”,通過“一對一”定點幫扶、“多對一”組團支援,機關的政策、人才、資源優勢與社區需求精準對接。職能部門現場辦公解決政策堵點,技術單位上門指導設施維護,“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響應模式讓資源用在實處。
今年以來,杭錦後旗以激活基層治理動能為目標,以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機制為抓手,持續深化社區“1+N”區域化黨建模式,讓機關黨員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2樓小趙是旗醫院的醫生,每週二、周五一下班就來幫我和老伴量血壓、測心率,需要買的藥她也會捎過來。”錦繡家園小區的徐奶奶滿懷感激地説。杭錦後旗積極號召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探索在職黨員“8小時外”服務群眾新模式。“8小時外”的黨員們不再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而是從社區食堂為行動不便老人送飯的“小李”、廣場上教居民學習人臉驗證的“王姐”、小區門口通過閒聊調解居民矛盾糾紛的“張姨”……社區還圍繞中心工作、群眾普遍反映的問題等,為在職黨員建立服務檔案,根據其職業特長設崗定責。幼教黨員負責假期託管班,醫生黨員定期開展健康義診,法律工作者駐點調解糾紛……黨員們帶着“任務”走進群眾,用嘮家常話解決煩心事,用專業能力解決燃眉之急,讓“黨員鄰居”成為群眾身邊最可靠的知心人。
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杭錦後旗創新服務模式,讓黨員服務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每月的主題黨日,成了黨員集中服務的“固定動作”,政策宣講、環境清掃、慰問走訪等活動常態開展;“微心願圓夢群”則開啟“隨時服務”模式,居民點單、黨員接單,為困難兒童購買文具、為高齡老人代買藥品等小事,黨員們及時響應;針對疏通排水管道、小區綠化亮化等複雜事,黨員組隊“攻堅克難”,挨家挨戶做工作、跑部門協調資源;單位黨組織則當好“堅強後盾”,黨員個人解決不了的難題,從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支持,確保服務“不掉鏈子”。
今年以來,杭錦後旗86個機關企事業單位2368名在職黨員幹部共解決民生實事172件,認領並完成“微心願”415個。黨員們用一件件實事踐行承諾,讓民生小事串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以“零距離”服務畫出了基層治理最大“同心圓”。(記者 楊柳 烏日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