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後旗:鹽鹼灘養出“致富蝦”-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9:17: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杭錦後旗:鹽鹼灘養出“致富蝦”

字體:

  “這片曾經‘種啥啥不長’的土地,如今竟養出了鮮蝦!”10月28日,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沙海鎮金沙灣漁場,負責人許守和撈起一網通體晶瑩的南美白對蝦,笑着對記者説。

  “這裡曾是一片撂荒的鹽鹼地。”許守和指着眼前波光粼粼的千畝水面介紹。如今,金沙灣與灃達漁場聯合體基地內,15口育苗大棚、12口高位循環水養殖池整齊排列。這一變化源於杭錦後旗堅持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

  “蝦的排泄物和殘餌能增加水肥,沉澱後改良土壤鹽鹼度。”許守和道出“以漁治鹼”的生態賬和經濟賬,“鹽鹼 水養蝦,既修復了生態,又富了口袋!”

  該基地依託專家定期監測水質,統一供應苗種、飼料和菌種,年育苗量達5000萬尾,成蝦産量約40萬斤,銷往本地及包頭、銀川、蘭州等地。“去年線上就賣了8萬斤,今年新建冷庫,銷量還會再漲!”許守和信心滿滿地説。

  日前,杭錦後旗“抓好示範基地建設,促進水産養殖技術推廣”的實踐,成功入選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公布的基層水産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旗裏重點推廣‘以漁治鹼’和‘漁農輪作’等模式。”杭錦後旗水産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永祥介紹,“在示範基地,部分鹽鹼地實行‘2年養魚+3年種植’輪作,短期可獲得漁業收益,長期可改良土壤,潛力巨大。”

  在治理鹽鹼地的同時,位於二道橋鎮的南小召漁場示範基地,一場“尾水革命”也正在進行。為解決尾水排放帶來的水污染問題,該漁場引進並推廣“三池兩壩”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成為自治區首家實現池塘養殖尾水凈化處理後全部循環再利用的漁場。

  “養殖廢水先經沉澱池、曝氣池、生物凈化池,再穿過兩道過濾壩,最後變成清澈見底的循環水,實現了養殖尾水零排放。”南小召漁場技術人員趙世林介紹,“尾水治理提高了水體利用率,可為漁場節省近40%的新水引入成本,廢水變成了‘致富源’。”

  好水養好蟹。南小召漁場今年首次成功引進長江係中華絨螯蟹(河蟹),建成150畝成蟹基地和15畝育苗基地。趙世林掂量着肥碩的試驗蟹説,“品相好!預計9月底上市,畝産約100公斤,總産15噸,每斤能賣百元左右。”

  “杭錦後旗創新採用‘推廣機構+示範基地+漁戶’模式,打造5個核心示範基地,並成立自治區首家水産科技小院,將鹽鹼地治理、尾水循環等關鍵技術‘送’進田間塘頭。”張永祥&&。

  目前,杭錦後旗鹽鹼地水産養殖面積達3萬畝,年産值突破7000萬元,帶動80余戶漁民年均增收2.3萬元。南美白對蝦年産量超50萬斤,中華絨螯蟹養殖在自治區首獲成功,鹽鹼灘正源源不斷“游”出生態財富。(記者 薄金鳳 徐曼君)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