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共生 樹狀發展 興安盟經開區打造未來産業生態-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16:25:39
來源:新華網

垂直共生 樹狀發展 興安盟經開區打造未來産業生態

字體:

  近年來,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垂直共生、樹狀發展”為創新內核,將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基礎深厚的玉米産業與國際先進的綠氫氨醇技術深度耦合,一步步構建起從田間生物質到車間高端産品的全鏈條零碳産業生態,為資源型經濟綠色轉型探索出一條可持續、可複製的新路徑。

  規劃氫氣年設計産能35萬噸、年産綠氨20萬噸、綠甲醇200萬噸……這組亮眼的綠色産能藍圖,正是內蒙古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垂直共生、樹狀發展”為創新內核,將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基礎深厚的玉米産業與國際先進的綠氫氨醇技術深度耦合,一步步構建起從田間生物質到車間高端産品的全鏈條零碳産業生態,為資源型經濟綠色轉型探索出一條可持續、可複製的新路徑。

  一個個重大項目的加速落地,只是園區綠色動能涌動的一個縮影。在佔地500畝的中廣核風光制氫醇一體化項目現場,11.2萬標立方米/小時的電解槽即將啟動,投産後年制氫量達5.56萬噸的綠氫將直供園區下游企業。同時,金風科技興安盟綠氫制綠色甲醇項目一期氣化爐核心工藝驗證成功,其搭載的全球首套具備最高壓力等級、最大處理量的氣流床水冷壁半廢鍋式生物質氣化爐,可滿足年産25萬噸甲醇的氣化産能。這一系列技術的突破不僅讓綠甲醇生産成本較化石路線顯著降低,更成功實現“生物質-綠氫-甲醇”的閉環循環。

  興安盟能在綠色産業上快速突破,根源在於對本地資源稟賦的深度挖掘與精準轉化。當地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風電光伏可開發規模達到3600萬千瓦,生物質資源可利用量600萬噸以上。如何將“風光水生”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産業競爭優勢?答案藏在興安盟經開區的産業鏈布局裏。

  正是依託這樣的資源基底,興安盟經開區以合成氣為核心紐帶,率先搭建起“風光電站-玉米精深加工-合成氣-綠氫氨醇”的閉環産業鏈,構建起“綠色化工品+綠色能源”雙軌驅動的發展模式——這正是“垂直共生”理念的核心落地路徑。玉米粒經深加工後,通過澱粉三級轉化生成高附加值生物基材料;秸稈送入氣化爐轉化為合成氣,成為綠氨、綠甲醇的生産原料;玉米芯提取糠醛後,剩餘殘渣還能製成有機肥反哺農田,真正實現“吃幹榨凈”。

  而“樹狀發展”的思路,則讓産業鏈的輻射效應持續放大。在垂直整合的基礎上,興安盟經開區不斷延伸玉米精深加工、綠氫氨醇兩大核心産業的分支,衍生出催化劑、電解槽、儲能等配套産業,形成“裝備島-氣島-化工島”的聯動布局:能源島(氣島)集成氣化、儲運、調峰功能,成為區域能源樞紐;裝備島圍繞制氫、儲氫需求,布局電解槽、儲能、葉片回收等項目;化工島則落地催化劑中試研發及生産基地,以綠氫氨醇、玉米全組分為原料,布局生物航煤、合成氨催化劑、醫藥級煙酰胺等多個高附加值項目,推動産業鏈從“基礎加工”向“高端製造”躍升。

  從“單一資源保供”到“多能互補利用”,從“被動依賴資源”到“主動創造價值”,興安盟的産業轉型實踐,正在重塑傳統工業發展邏輯。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人&&,如今,當玉米秸稈變身燃料,當風光電力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綠色甲醇,我們不再是簡單“吃資源飯”,而是用“垂直共生”的協同思維、“樹狀發展”的延伸思維,打破傳統工業路徑依賴。(楊靜 張浩天)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